后 记
后 记
本书是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这一课题从2011年到2016年历时五年完成,它试图依照客观、具体的社会历史和影像文本,悉心考察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历程及其中国形象塑造的框架和逻辑。截至2016年底,面对众多的影像文本和繁杂的摄制实践,本书难免有所不足、遗漏甚至谬误,谨希读者不吝指正。当然现实是复杂与多变的,中外导演对现实的纪录与思考也是不断变化且形式多样的,这些变化与思考留待未来继续补充,并与学界一起提升。
首先应该向那些对民族影像摄制做出贡献的中国纪录片从业者致敬,你们敞开了各民族丰富的社会现实,赋予了各民族形象展现的影像权利。正因为你们的工作,各族人民生活和生产在大众传播时代能够得以展现,也因此我们有了观察影像和民族精神的依据。但我们更应该致敬创造历史、塑造现实的中国各族人民,换言之,每一部纪录片的伟大和优秀,不仅是导演的伟大和优秀,而且是各族人民的伟大和优秀,他们辛勤劳动,用忍受苦难、享受生命的态度创造了复杂、有力和更具质感的现实。这种现实为各类纪录片导演提供了拍摄对象,是纪录片导演乃至纪录片生命和价值的源泉。
当然,选择民族影像作为学术对象不无个人经历使然。我清晰地记得2003年春天刚到兰州,面对沿街的清真面馆有点无所适从,还记得在甘南草原上与三位藏族少年的骑马攀谈,还记得在兰州教书,一个班上有八十多位少数民族学生,还记得与两位回族兄弟在同一宿舍相处的半载友情。而如今我怀念那些面馆,那些少年,那些学生以及那些少数民族兄弟。当回到上海和济南,我将这种情感注入了民族影像研究。现在项目研究完成,我将一些内容整理成书,并回想此前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的彷徨、应对与克服,对课题研究上众多影像、民族叙述、史论拿捏、结构铺展的合理调度,心底不无欣慰。
著名导演顾桃曾在2010年拍摄了一部鄂温克族题材纪录片《雨果的假期》,影片讲述十三岁的鄂温克小男孩雨果回到山林的故事。2016年,做完项目整理书稿时,我发现网络视频以及微纪录片早已蔚然成风,那位片中的鄂温克族小男孩也拿起相机进行拍摄,记录了身边的文化、社会和飞速变化的时代,摄制了纪录短片《毕生所爱》,并入围首届内蒙古青年电影周。可以说,任何学术研究都难以脱离时代变化的影响,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流动的岁月。每一个孩子都会长大成人,从被记录者转换成记录者,继而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富有质感的现实和五味杂陈的社会,留给外界和后代所置身时代的影像段落。
近年,中国政府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得到国内外社会高度关注。毋庸置疑,没有少数民族参与的“一带一路”一定是不完善的“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内地西北、东北、西南、东南沿海和港澳台部分地区是多民族聚集、散居的主要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策动下,中国纪录片无法回避中华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和现实生活,需要真切面对各族人民的经济生产和文化生活,叙述中国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或者说,“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相互触碰交织,一大部分“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都是少数民族题材的。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提供了伸展空间和政策指导,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也能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舆论支撑和价值引领。2017年以来,《极地》《侗族》《纳西鹰猎》《蒙古女王》《西藏时光》《星球脊梁》《金丝野牦牛》等一批影像或是开拍或已播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依然阔步前行,在新时代和新媒介技术语境下继续述说着中华各民族故事与中国形象。
如果说故乡给了我生命,南京给了我青春启示,兰州给了我一种民族视野,上海则给了我学术知识。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吕新雨教授,该书延续博士时期所做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史研究,无论是研究选题、方向把握,还是理论选择、史料运用,吕老师的诸多建议都给我提供了支持和勉励。吕老师是我的授业恩师,从她那里我学到了一些学术本领,更领会了一种关怀精神,她对每一位学生都尽力相助,她对每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问题都用心思考,令人尊敬。
感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刘海贵教授,我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以及毕业之后,刘老师都提供了许多帮助。本书出版时特请刘老师做序,他欣然答应,拨冗给了我许多鼓励。
感谢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提供的学术著作出版资助,感谢王德胜教授、刘明洋教授、唐锡光教授等同事们的支持和关心。
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章永宏主任和刘畅编辑、朱安奇编辑的辛苦付出,感谢同窗好友苏虹博士的倾心相助,你们的认真、耐心和智慧让我获益良多。
感谢我的家人,你们的朴素、勇敢和善良,也给予了我信心和力量。
感谢各位。
王 华
2017年10月7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