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专著
[1]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张掮中:《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初探》,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出版1982年版。
[4]王慰慈:《纪录与探索:与大陆纪录片工作者的世纪对话》,台湾远流出版社2000年版。
[5]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7]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8]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10]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吕新雨:《书写与遮蔽:影像、传媒与文化论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沈卫荣:《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4]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15]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年版。
[16]〔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17]〔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张德魁、冷铁铮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18]〔美〕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美〕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王筑生、杨慧、蔡家麒等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美〕梅·戈尔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时事出版社1994年版。
[22]〔美〕W.J.T.米切尔编:《风景与权力》,杨丽、万信琼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23]〔美〕温迪·J.达比:《风景与认同:英国民族与阶级地理》,张箭飞、赵红英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24]〔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5]〔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6]〔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葛红兵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29]〔美〕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艾红华、毛建雄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2.期刊
[1]〔德〕洛伦兹·恩格尔:《可见与不可见——从观念时代到全球时代:德国视觉哲学一百年1900—2000》,《德国研究》2005年第1期。
[2]〔德〕芭芭拉·艾菲:《影视人类学的当下处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德〕芭芭拉·艾菲:《超越民族志电影:视觉人类学近期的争论和目前的话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
[4]〔德〕冯德律:《德国电视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探析》,《德国研究》2007年第4期。
[5]〔英〕勒兹·库克:《英国电影:再现民族》,《世界电影》2000年第4期。
[6]〔英〕克莱尔·蒙克:《20世纪90年代英国电影中的男性》,《世界电影》2002年第4期。
[7]曹意强:《可见之不可见性——论图像证史的有效性与误区》,《新美术》2004年第2期。
[8]董丽敏:《“性别”的生产及其政治性危机——对新时期中国妇女研究的一种反思》,《开放时代》2013年第2期。
[9]杜永彬:《〈虚拟的西藏——从喜马拉雅山到好莱坞寻找香格里拉〉评介》,《西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0]段凌宇:《民族民间文艺改造与新中国文艺秩序建构——以〈阿诗玛〉的整理为例》,《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
[11]崔玉军:《西方关于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范式与主题》,《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2]高维进、钟大年:《记录与表达:关于新中国纪录电影的对谈》,《电影艺术》1997年第5期。
[13]郭锐:《中缅佤人国家意识建构的历史叙事》,《世界民族》2012年第1期。
[14]郝时远:《旧西藏:西方的记录与失忆的想象》,《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15]侯孝贤、陈光兴、魏玓:《影像与政治参与》,《读书》2006年第8期。
[16]陈刚:《人类学纪录片与其本体——“人类学”和“纪录片”》,《现代传播》2002年第3期。
[17]李彬:《读“天珠”,谈新闻》,《新闻记者》2011年第9期。
[18]李彬:《边疆,边疆!》,《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2期。
[19]李彦冰:《政治合法性、意识形态与国家形象传播》,《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
[20]梁君健、雷建军:《北方狩猎民族文化变迁的记录——制作方式与观念对影视人类学实践的影响》,《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第1期。
[21]刘丹萍、保继刚:《窥视欲、影像记忆与自我认同——西方学界关于旅游者摄影行为研究之透视》,《旅游学刊》2006年第4期。
[22]鲁晓鹏:《中国电影史中的社会性别、现代性、国家主义》,《民族艺术》2000年第1期。
[23]吕新雨:《新中国少数民族影像书写:历史与政治——兼对“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回应》,《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24]蔡庆同:《冷战之眼:阅读“台影”新闻片中的“山胞”》,《新闻学研究》2013年冬季。
[25]鲍江:《西方人类学电影史述》,《世界民族》2012年第2期。
[26]纳日碧力戈:《边疆无界:万象共生的人类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7]牛颂:《大于电影的电影》,《中国民族》2014年第4期。
[28]牛颂:《中国电影需要新神话》,《中国民族》2013年第11期。
[29]任远:《东西方电视纪录片对比研究》,《世界电影》1998年第5期。
[30]张慧瑜:《“新中国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叙述》,《开放时代》2009年第10期。
[31]申燕:《新生国家的形象抒写——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颂歌模式研究》,《戏剧》2012年第3期。
[32]王逢振、谢少波:《“我们的现代性”和后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社会主义》,《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3]王华:《影像与国家/民族塑造——从山川风物纪录片与〈建国大业〉谈起》,《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34]王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类型与展望——从〈鄂伦春族〉谈起》,《电视研究》2009年第7期。
[35]王华:《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概念建构与考察价值》,《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6]王华:《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37]王华:《在摄影机与少数民族之间发现中国——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生产与传播研究(1979至今)》,《新闻大学》2014年第5期。
[38]汪晖:《东方主义、民族区域自治与尊严政治——关于“西藏问题”的一点思考》,《天涯》2008年第4期。
[39]杨俊蕾:《真实全景与视觉平等:简论影视人类学中的影像逻辑与伦理问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0]姚新勇:《边疆的策动:先锋叙述中的边疆文化》,《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41]姚新勇:《土改、民族、阶级与现代化——少数民族题材小说中的“土改”》,《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42]袁剑:《中国历史中的政治、族群与边疆:另一张隐在的面孔》,《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43]张建华:《〈德尔苏·乌扎拉〉:冲突年代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与中苏关系》,《俄罗斯研究》2015年第2期。
[44]朱靖江:《复原重建与影像真实——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再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45]张静红:《田野合作中的期待——怒江茶马古道上的一次影视纪录分析》,《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3期。
[46]郑伟:《记录与表述:中国大陆1990年代以来独立纪录片发展史略》,《艺术评论》2004年第4期。
[47]曾一果、汪梦竹:《再现与遮蔽:〈远方的家——边疆行〉的“边疆景观”》,《现代传播》2014年第9期。
[48]孙曼苹:《向世界展现他们希望被看到的样子:媒介科技与原住民的传播主体性》,《新闻学研究》2010年冬季。
[49]钟雪萍、黄蕾:《重新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资源——钟雪萍教授访谈》,《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3.学位论文
[1]陈一:《在政治、经济和美学的视野中——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与再现(1978年以来)》,2010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2]陈婷:《影像的历史书写——1977—1991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研究》,2012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3]段凌宇:《现代中国的边地想象——以有关云南的文艺文化文本为例》,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4]刘岩:《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2008年北京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5]邹华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1979—2008)》,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6]王华:《民族影像与现代化加冕礼——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历史与建构(1949—1978)》,2010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7]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2011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8]王宏伟:《藏族主题美术创作与当代国家形象研究》,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4.报纸和网络资料
[1]《大众电影》(1979—)。
[2]《人民日报》(1979—)。
[3]新影网(http://www.cndfilm.com)。
5.行业报告和文集
[1]《中国电影年鉴》(1981—2014)。
[2]《中国新闻年鉴》(1982—2014)。
[3]《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6—2014)。
[4]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二、英文文献
1.专著
[1]Bill Nichols,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
[2]Chris Berry,Mary Farquhar,China on Screen:Cinema and Na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
2.期刊
[1]Rebecca Hodes,“HIV/AIDS in South African Documentary Film,c.1990-2000,”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Vol.33,No.1(Mar,2007).
[2]Myra Macdonald,British Muslims,“Memory and Identity:Representations in British Film and Television Documentary,”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