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主体

一、少数民族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主体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然不多,但是分布范围广,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中国的每一步发展、每一项建设、每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新中国由各族儿女共同建造,五千年的文明史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

《民族之歌》用影像记录了各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的发展面貌和巨大贡献。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居民扬起竹筏游荡漓江之上,女子身着传统服饰在江边洗衣高歌。在近代革命史中,数千壮族男子参与了金田村起义,加入到太平军队伍。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中,壮族同盟会员加入,在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中就有两位壮族人。韦拔群被毛泽东赞为:“读了半本马列主义,红了大半个中国。”他1894年出生于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的一个壮族家庭,参与领导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是早年为党为国捐躯的人民军队杰出将领。黎族是海南岛的土著居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南黎族地区也与其他广大内陆地区一样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发展甘蔗、香蕉等水果经济作物,开展养殖业,并且成为中国重要的橡胶生产基地,而黎族人民是这里的主要劳动力。西藏自治区的各级领导成员大部分是藏族,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农奴制早已结束,藏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收获,生长在内地平原的农作物和水果经过科学实验和精心培育渐渐地种植在青藏高原之上,果园、工厂、新技术产业如雨后春笋,小学中学大学随即建立。吐鲁番盆地不再是风沙弥漫的戈壁荒漠,葡萄干随处可见,新疆姑娘在葡萄架下边劳作边跳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后,这里竖起了井架,石油开始被开采,戈壁滩上建起了铁路,现代化的科学实验室、工厂、技术设备、电子计算机相继出现。随着中国的进步,自治区风貌也在变化,出现了绿洲,荒漠变成了良田。

传说中的香格里拉是一个充满神秘、诗意与梦幻的地方。20世纪末人们发现真正的香格里拉在中国西南横断山脉的群山之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这里世代居住着藏族、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六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共处的地区。《守护香格里拉》讲述了该地区少数民族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观,保护香格里拉遗产保护区的过程。影像中修建水坝的消息让村民生活不再安宁,因为这意味着附近四个乡镇20万亩粮田将被淹没。这就是云南省正在论证的大型水利工程滇中引水,如果这一项目被确定实施,这一代大概十万居民将被迁移。这件事让当地人忧心忡忡,不仅因为香格里拉是他们依恋生活的土地,更因为家门口的金沙江和澜沧江、怒江共同形成了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2003年三江并流被联合国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村民感到自豪,更重视家乡环境的保护。村民说:“破坏简单,建设不易。给我几十万、几十亿都不要,珍贵的遗产在我们家门口,保护不好就是犯罪。”经过当地村民一再的商量和谈判,村支部主任最后决定将村民的意见写成一份书面意见书给政府,葛全孝成为了此事的负责人。2004年,葛全孝被邀请参加联合国水电开发与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第一次提出了当地农民在水坝工程开发的参与权问题,他认为农民的观点应该说出来让更多人知道,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去做。他认为地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外地区发展为代价,也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在他为写意见书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当地很多村民表示,虽然没有非常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自己的精神是最为富有的,他们眼里环境、空气、水、阳光都是美好的事物,正如他们在民歌里唱的那样,“红红的牡丹花开了,开在金沙江边,千万种花好,牡丹花最好,金沙江最好”。葛孝全在意见书中写道:“长江第一湾流域是天然的生态农业区,是香格里拉连接三江并流遗产片区的多民族共融人类文化社区,这一流域若被淹没,香格里拉县和丽江县的经济和社会将全面失衡,引发各种矛盾,危及边疆民族稳定,世人追寻的香格里拉梦境也将随之破碎。我们是香格里拉人,我们民众希望能得到香格里拉这块世界级大品牌的庇护,得到地方政府父母官的爱护。”在这一过程中,村民们在一起激烈地讨论,不断商讨对策,并多次跟村干部交涉,要求了解水利工程的具体事宜,他们认为村民自治就要有知情权,就要上传下达,群众的呼声要让政府知道。经过村民的努力,在车轴村全体群众大会上,镇领导和村民达成共识:本地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不愿意搬迁,镇领导应把村民的意见向上级部门汇报,对相关事宜要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县人大代表应该在人民大会上正式表达村民的意愿。这一影像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建设和保护家园的主动性和热心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