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西山”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
20世纪90年代初,电影院虽然在全民娱乐生活中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但是随着电视传播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迅速普及,后者逐渐取代前者主导着全民日常信息接触和娱乐闲暇,新闻纪录电影也逐渐退出了国民视野。当时有读者来信谈及此事:
过去演电影时,在故事片前,都安排放映一些新闻纪录片,如《祖国新貌》《科学知识》等,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但近几年,不知何故,新闻纪录片在银幕上消失了。新闻纪录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观众从中可以看到祖国各地的巨大变化,搜集到各方面的经济信息,学习运用科技的知识。建议有关电影厂家抽出点人力、物力,多拍些新闻纪录片,电影院也要及时放映。[89]
新闻纪录片在90年代中国电影银幕上的消逝,它所反映的是影像传播生态变迁,即电视的侵入,中国各级电视台基本接管了新闻片和纪录片制播任务。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也深受影响,它们在90年代的发展表现为一个逐渐下沉的过程,从初期的诸多创作到中后期的“默然无声”,整个换了面貌。从《白马风情》《壮乡画中行》《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甘孜藏戏团》《德格印经院》《溜溜康定城》等一批新影厂所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中可见,进入9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电影拍摄的依旧是民族地区的地理风光、风俗人情、经济文化整体状况。《壮乡画中行》以广西壮族人民、侗家姑娘、苗家少女、德天瀑布、桂林风光为拍摄对象,再现了广西地区美丽风景和文化建设活动。《白马风情》主要记录的是白马人风俗。《苗家女》介绍了苗家风土民俗和苗家女的精美刺绣。苗家女是“天才的艺术家”,她们创造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民族文化。《雪域秋曲》是一部西藏风光纪录片,介绍了西藏林区、牧区、农区秋天不同的景色以及藏民纯朴的人情。影片展现了雪山、湖泊、激流、瀑布、峡谷美景,以及藏戏表演、赛马、射箭等藏族风情,还拍摄了虔诚的人们向珠穆朗玛峰朝拜。《民族人才的摇篮》反映了中央民族学院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不断发展的历程以及各族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的情景。《甘孜藏戏团》和《德格印经院》由傅红星在康定藏区拍摄完成,集中介绍了古老的藏戏艺术和德格现存最大的藏文印院情况。
新闻纪录片《十世班禅》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和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了十世班禅大师爱国爱教、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光辉一生。影片记述了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与影响,它不仅在西藏地区,乃至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地区也还有许多教徒。1991年,西藏地区和平解放40周年。中央新影厂为宣传中共领导下的西藏民主改革与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用事实驳斥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谣言,先后摄制了《我们走过的日子》《喜马拉雅山谷》《西藏春曲》《五十年代西藏社会纪实》《故乡行》《扎什伦布寺》《日喀则》《沸腾的拉萨》。《在西藏的日子里》拍摄了中央代表团到西藏参加庆祝活动,同时介绍了七位和平解放同龄人,从他们的成长反映出40年来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十年代西藏社会纪实》根据十多位藏族和汉族摄影师在1951年至1959年拍摄的影片剪辑而成,反映了西藏当时的社会状况。《我们走过的日子》则让泽仁、扎西旺堆、次登、计美登珠四位藏族摄影师参与和见证,展现了西藏地区40年来的发展景象,其视点主要集中在普通西藏人的今日生活和人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变化。这些西藏题材纪录片再现了西藏形象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民族地区发展状况。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同样经历着改革与巨变,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发展十分重视。《重返西藏的联想》借助第一人称手法,运用50年代曾在西藏工作过的一位纪录电影摄影师30多年之后旧地重游视角,通过新旧西藏比较表现了西藏巨大变化。由扎西旺堆摄制的《拉萨的韵律》讲述了西藏地区风土人情,展现了拉萨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存,介绍与众不同的城市及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民。这些纪录片受到了国内外重视[90]。由次登编导的《维修布达拉宫》记录了党和国家对维修布达拉宫的重视和关怀,以形象的艺术手法和纪实风格,雄辩地说明了党的民族与宗教政策,有力回击了国际敌对势力对民族宗教政策的攻击污蔑。影片民族韵味浓厚,风格清新,结构严谨。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主要采取一种国家主导视角,在统一的民族国家内部来呈现西藏团结、建设、进步与发展的形象。
另外,中央新影厂以外的地方或者专业电影厂也先后摄制了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云南厂先后摄制了《古老的拉祜族》(1992)、《瑶山行》(1992)、《彝族与火》(1992)等纪录片。《古老的拉祜族》介绍了拉祜族风土人情、民族风俗和文化生活;《瑶山行》则介绍了瑶族代表性民族节日、习俗,展现了瑶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彝族与火》表达了火与人类不可分割情感,对彝族“火文化”进行了探析。青海电影拍摄服务公司先后拍摄了《土族风采》(1992)、《撒拉族风情》(1994)、《马背法庭》(1994)等纪录片。《土族风采》介绍了土族“花儿会”宗教习俗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婚礼等活动,宣扬了土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幸福生活和纯朴民风;《撒拉族风情》介绍了位于青海东部撒拉族自治县的风光和撒拉族生活习俗。《马背法庭》的主要内容是,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但人民审判员常年坚持开展巡回办案,为当地少数民族热情服务。峨眉电影厂先后拍摄了《笙鼓情韵》(1994)、《依山傍水布衣人》(1994)、《黔乡风情》(1995)、《仡佬古风》(1995)、《悠悠水家情》(1998)等影片。《笙鼓情韵》介绍了苗族的笙鼓乐以及生活风俗、婚恋、歌舞等;《依山傍水布衣人》介绍了贵州布依族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人文景观。《黔乡风情》介绍了土家族的人文景观,生产、生活习俗以及祭祖、哭嫁和傩戏等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仡佬古风》真实再现了仡佬族“撵山节”“吃新节”等祭祀活动,介绍了他们奇妙的婚俗及宴客、娱乐习俗。《悠悠水家情》讲述了居住在云贵高原南部的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独具民族色彩的节日和恋爱、婚嫁等民族习俗。另外,八一厂摄制了《可克达拉的歌声》(1995),影片通过作曲家田歌《边疆处处赛江南》和《草原之夜》等作品,歌颂了边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建设边疆的光辉业绩。甘肃电影家协会影视制作中心拍摄的《拉卜楞寺》(1996)反映了在中国民族政策下,藏族人民和宗教寺院自由祥和的生存、生活环境,影片融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今日高原僧俗生活的现状与风采。《走近西藏》(农影,1998)则讲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人民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做好农牧业生产、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发展,使西藏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3年,新影厂划归央视领导。1995年是新影厂由生产电影纪录片为主转入以制作电视节目为主的第二年,新影厂建成了独立栏目《纪录片之窗》,在电视荧屏上展示新影节目创作,每周央视播放一次,时长15分钟,其中有反映少数民族的《黎族风情》《椰林人家》《白族乡情》。到了90年代中后期,除了记录中国西藏文化展,展现西藏独特的历史、宗教和文化的影片《雪域明珠》(1999),新影厂主要拍摄的则是《走进毛泽东》《国庆纪事》《脊梁》等再现大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专题纪录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