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息的属性
信息的定义所揭示的是信息的本质属性,但信息还存在许多由本质属性派生出来的一般特征,如真实性、普遍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转换性、可伪性、寄载性、价值性、层次性、不完全性等,它们大都从某一个侧面体现了信息的基本特点。了解信息的这些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信息概念的理解。
1.真实性
真实是信息的中心价值,只有真实才能体现信息的作用。不真实的信息价值可能为负,即起到相反的作用。如移民监理工程师如果反映的项目实施监理信息失实,就会引起移民主管部门或业主决策的失误,给项目实施带来负面影响。
2.普遍性
信息的普遍性是指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人类的思维或精神领域中。无论是自然界的鸟语花香、地震风雨、海啸雷鸣,还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语言文字、机械、建筑等,无一不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3.时效性
信息的时效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从信息的产生、发出、接收、加工、传递到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时间间隔愈短、使用信息愈及时、使用程度愈高,则时效性愈强;二是指信息的价值与其所处的时间成反比,信息一经生成,其反映的内容越新,它的价值越大,反之,时间延长,价值随之减小,一旦超过其 “生命周期”,价值就消失,这一点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项目信息尤为突出。
4.共享性
信息的共享性是指信息可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同享用。信息与实物在其交换与转让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实物的交换与转让,一方有所得,必使另一方有所失。而信息在交换和转让过程中,其原有信息一般不会丧失,而且还有可能会同时获得新的信息。正是由于信息可被共享的特点,才使信息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用,使信息生生不息。
5.传递性
信息的传递性是指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传输工具和载体进行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传递。所谓空间传递,即信息的利用不受地域的限制,能由此及彼;所谓时间传递,即信息的传递不受时间限制,可以由古及今。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光、声、磁、语言、表情以及文字符号等得以呈现。信息传递性还意味着人们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对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信息加以选择,增加充分利用信息的可能性。
6.转换性
信息的转换性(又称变换性)是指信息可从某一种形态转换或加工成另外一种形态。人类社会为使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总是要将信息加以转换。从目的性来说,人类总力图将信息从无形资产转换为有形资产;从方法来说,则是一方面使物质载体的形态互相变换,另一方面使信息的精度得以变化。总之,信息转换可以提高信息的可利用性。
7.可伪性
信息的可伪性是指信息在其衍生过程中可能产生伪信息或虚假信息。在信息衍生过程中,由于信息失去了与源物质的直接联系以及人们在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对同一信息,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形成“认知伪信息”;或者由于传递过程中的失误,产生“传递伪信息”;也有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采用篡改、捏造、欺骗、夸大、假冒等手段,制造“人为伪信息”。伪信息带来社会信息污染,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8.寄载性
信息的寄载性是指信息的存储、传递和交流必须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上。信息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能附着在某种载体上,并以一定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人们要获得信息,首先要获得携有信息的载体,然后通过对载体的利用,才能解析出其中的信息内容。
9.价值性
信息的价值性是指信息可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有价值性的影响。信息是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它能够满足人类社会某一方面的需要。索取一份经济情报,或者利用大型数据库查阅文献所付的费用是信息价值的部分体现。
10.层次性
信息的层次性是指信息是分层次的。信息划分层次的主要依据是对信息所施加的约束条件。约束条件越多,它的层次就越多,应用的范围就越窄。例如,企业的管理信息按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所具有的不同职责,分为战略级 (决策层)、策略级 (管理层)和执行级(业务层)信息。
11.不完全性
信息的不完全性是指客观事实的信息是不可能全部得到的。信息的获得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有关。因此,数据收集或信息转换要有主观思路,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要进行分析和判断,只有正确地舍弃无用和次要的信息,才能正确地、完整地获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