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行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开发新系统的要求往往来自对原系统的不满。原系统可能是手工系统也可能是正在运行的信息系统。由于存在的问题可能充斥各个方面,内容分散,甚至含混不清,这就要求系统分析人员针对用户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初始要求,对问题进行识别,通过可行性分析来确定开发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可行性分析的任务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明确应用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来自实现开发任务的迫切性,而可行性则取决于实现应用系统的资源和条件。这项工作需要建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在项目目标已确定且对系统的基本情况又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系统分析人员就可以开始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如果领导或者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很不迫切,或者条件尚不具备,就是不可行的。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应包括:

(1)管理可行性。首先,管理的科学化是实现信息系统的先决条件,如果组织本身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原始数据不全等,这些都是信息系统实现的障碍;其次,管理人员尤其是组织主管领导对开发应用项目的态度是实现信息系统的关键。主管领导不支持的项目肯定是不行的,另外由于信息系统的实施可能会触及到部分管理人员的利益或给他们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必定会产生抵触情绪,此时就有必要等一等,积极做工作,创造条件。

(2)技术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否可能实现。如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对通信功能的要求等。考察技术上的可行性,主要根据现有的技术设备以及准备投入的技术力量和设备,分析系统在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在设备条件方面,主要考虑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运算速度等是否能够满足信息系统在数据处理方面的需要。如果信息系统采用网络结构,还应考虑相应的网络软硬件。在技术力量方面,应着重考察开发人员的水平,以及系统投入运行后的维护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如果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或者单纯依靠外部力量进行开发,是很难成功的。

(3)经济可行性。主要是预估费用支出和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在费用支出方面,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费用。购买计算机硬件、软件、机房配套设施等的费用。

2)软件开发成本。指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软件的成本。常用的软件成本估算法有程序代码行成本估算法和工作量成本估算法两种。

3)系统运行维护费用。包括系统运行维护阶段所需要的人员的工资和培训费用,还应包括系统运行维护阶段所需要的材料和消耗品,如电、打印纸等的费用。

4)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可以用钱衡量的效益,如信息系统的运行之后所节约的开支、加快资金周转等。而间接经济效益是不能拿钱来衡量的,如信息系统提供了更多更高质量的信息、提高了取得信息的速度、提高了决策者的决策时效和正确性等。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如图5-5所示。

图5-5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

总之,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判断项目是否具备开始进行的各种必要条件,这就是可行性分析,经过初步调查,明确各方面因素将可行性分析结果用可行性报告的形式编写出来,形成正式的工作文件。

2.可行性分析报告

对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的结论有以下几种形式。

1)项目可以进行,可以马上投入开发。

2)需要等到某些管理或技术条件成熟后才能进行。

3)需要增加某些资源才能进行。

4)项目不可行。

可行性分析报告中除了包括可行性分析的结论之外,通常还应包括系统的概述、项目的目标和系统方案3方面的内容。系统的概述尽量简明扼要地说明与本项目有关的情况及因素,特别是和信息系统有关的内容。项目的目标是经过分析,并且已经明确的、定量的目标。而系统方案描述新系统概貌、系统配置要求等的方案。

可行性分析是从技术、经济和管理3个方面分析所提出的系统方案是否可行。可行性分析报告是系统开发是否必要和可行的直接依据,故应交信息系统负责人和企业领导审批之后,才能开始详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