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及岗位培训
企业信息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不仅仅依赖于优良的计算机硬件环境、先进的开发技术与平台、良好的项目实施计划,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依赖于项目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的人员培训。
企业的主体是人,操作信息系统的也是人,因此,能否培养一批有较高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和维护水平的人员,是决定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信息系统效用发挥程度的重要因素。
1.人员培训的层次
(1)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如果机构是自主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或者机构内有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参与到系统开发中去的话,首先要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不但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更要熟悉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了解企业的管理经验,并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这些培训工作在信息系统开发前就必须完成。
专业技术培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聘请专家做报告、现场实习参观、企业各个职位的上岗培训等;在进行这些培训的过程中,为了使信息人才能跟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要让他们不断参加有关的信息技术讲座。
(2)培训高中级管理人员。组织中的高中级管理人员不但要关心、支持并参与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而且要担负起决策和协调的职责,因此,必须对组织中的高中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再学习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高中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采取先进企业实地考察、听专题报告或讲座,以及参加学校培训等形式。
(3)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业务人员是信息系统最主要的使用者,对业务人员的培训是信息系统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可以通过学校或社会性质的计算机培训,使业务人员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汉字输入方法等,然后由信息系统开发方负责培训系统操作方法等。在培训时,也可以采用帮带的方法,即先培训一部分业务骨干,然后再由点到面,全面展开。为了激励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将培训内容与员工的绩效考核联系起来。
2.人员培训的时机
一般来说,人员培训工作越早越好,较早地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不但可以使用户在培训后更有效地参加信息系统的测试,及时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而且,通过对用户的培训,系统分析人员可以对用户需求有更清楚的了解,从而使得设计出的系统更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
对用户的初步培训是在系统分析结束、编程工作开始之后,因为这个时候,主要的工作由编程人员来进行,而系统分析人员就空闲下来,可以对用户进行初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信息意识等。
编程结束后是系统实施阶段,之后系统就要投入试运行。这个时候要对信息系统的操作人员和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否则就会影响项目的进度了。
3.人员培训的内容
企业人员的分工不同,对其进行培训的内容也不同。
(1)业务人员培训内容。
业务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有:
1)系统总体概况。
2)计算机使用与操作的基本知识。
3)汉字输入方式。
4)信息系统操作方式。
5)系统数据库的使用(如数据分类、检索方式等)。
6)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后给业务带来的变化。
7)系统运行与操作的注意事项。
在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时,由于业务人员的素质有高有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分高下,所以要根据业务人员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反复耐心讲解,直到他们能够熟练操作企业的信息系统。
(2)管理人员培训内容。
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除了要包含对业务人员培训的基本内容之外,还要增加下面的一些内容:
1)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必要性教育。
2)数据收集的渠道和方法。
3)数据统计功能的使用。
(3)系统管理人员培训内容。
系统管理人员一般对计算机技术有比较专业的知识,对其进行培训的内容主要有:
1)系统设计思想。
2)系统设计的结构。
3)系统设计所用软件工具,如编程语言等。
4)系统运行管理培训,如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排除故障的方法。
5)系统维护与升级培训。
根据企业人员的不同职能,选择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在满足工作需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
对用户的培训结束之后,系统就可以进入试运行和实际运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