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水利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21世纪的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等水资源三大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了解决好新世纪水的问题,《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中确定了调整治水思路、转变治水方针的原则,要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在这个历史性转变过程中,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基础和前提。

1.水利信息化是提高防汛抗旱决策水平的需要

信息是防汛抗旱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分析和判断防汛抗旱形势、科学地制定防汛抗旱调度方案的依据。水利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传输的时效性,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及时、准确的预测和预报,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为决策部门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已建工程设施的效能。

2.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工作历史性转变的需要

水利工作要从过去重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转变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为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更为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要从过去对水量、水质、水能的分别管理和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技术基础和前提。

3.水利信息化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政府充分开发和利用庞大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正确、高效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重要环节。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从开发利用、广泛获取信息资源来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政府事务,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政府工作人员与广大公众之间的联系,使社会各界有效监督政府的工作。水利信息化是水利部各级政府部门实施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方向。

4.水利信息化是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水利信息化对于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西部大开发,都将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 “七五”期间起步,“九五”期间启动金水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全国水利系统初步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并取得了部分成果;水利部门办公自动化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开始实行远程文件传输、公文管理和档案联机管理;一些水利部门建立了网站并进入了互联网络;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市、区)的水情计算机广域网。

这些系统和设施,在历年的工作中,特别是在1998年的抗洪斗争中,保障了国家防总对抗洪斗争的指挥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覆盖全国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也已完成了总体设计,目前进入立项过程,部分项目已付诸实施。然而,面对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和水利行业的需要,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地位”,“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都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在水利系统中,一些干部和职工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对信息化的认识和中央的要求尚有距离,缺乏紧迫感;统一指挥的建设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统一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全局建设的有序性。

二是水利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水利信息化涉及面广,建设任务艰巨,而长期以来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信息源开发严重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至今尚未形成覆盖全行业的信息网络。涉及国计民生的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重要领域,都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应用系统。

三是尚未形成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开发应用水平较差。水利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滞后,公共的传输平台覆盖面窄,技术水平较低;全局性的数据库很不完善;系统开发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通用性差、生命周期短,与国际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向;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不够全面。

四是规划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信息化的需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缺乏统筹规划,低水平重复开发和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面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艰巨任务,加强水利信息化进程,是水利行业新世纪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