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基本涵义

一、电子政务的基本涵义

1.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主要是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支持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增加服务内容,增加办事执法的透明度,加强政府有效监管,建立政府与人民直接沟通的渠道,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

电子政务按其服务的范围和对象,由以下4类内容组成:

(1)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

(2)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

(3)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企业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

(4)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居民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

具体地说,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所广泛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属于第一类电子政务的范畴;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金关、金税、金水工程,是第二类电子政务的典型例子;政府部门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发布政务信息,以及进行网上招标、网上采购则属于第三类电子政务的范畴;网上招聘、网上证件办理、接受网上投诉等,属于第四类电子政务的例子。

电子政务的概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含义:

(1)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公共权力行使相关的业务,或者为了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而快速处理公共部门内部的事务,这决定电子政务有着广泛的内容。

(2)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得以实现。

(3)电子政务并不是将传统的政府管理和运作简单地搬上互联网,而是要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行政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监管,使其更加高效地运行,并实现政府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目的。

2.电子政务的实质

电子政务是政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实质就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务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的创新工程,是现代政府官员治事理政不可缺少的工具。

电子政务的建设不仅可以推进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全面信息共享等工作进程,实现广泛范围意义的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而且可以实现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使用的形式、要求的时间及地点,提供各种不同的针对个性的服务选择,即“以网络为工具,以用户为中心,以应用为灵魂,以便民为目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今的政府组织和管理体系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与工业化的行政管理的需求和技术经济环境相呼应,已经存在了数十年以上。漫长的历史过程造就了适应大机器工业时代的政府形态,即权力集中、职能广泛、程序繁杂、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的以“管”为中心的大政府模式。这种多层制金字塔模式如果说在工业时代是成功的话,那么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不能适应这个新时代的要求。

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网络模式。政府的组织形态也有可能由金字塔模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扁平的网状结构转变。世界各国政府几乎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即缺乏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导向、财政赤字、规模庞大、效率低下、缺乏创新与活力、腐败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府的威信和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性的竞争形势,对现有政府的改造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已经觉察并理解了信息技术对政府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力促政府信息化,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潮流。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除了不断地改善政府、企业与居民三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使其更有效、更精简、更透明外,更强调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对原有的政府结构及业务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方法进行重要的、根本的改造,从而最终构造出一个信息时代的政府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