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是20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吸取了以前系统开发的经验教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地自上而下对生命周期进行分析与设计。该方法要求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从初始到结束划分为若干阶段,预先规定好每个阶段的任务,再按一定的准则来按部就班地完成。
1.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特点
(1)预先明确用户要求,根据需求来设计系统。信息系统是直接为用户服务的,在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中,要以用户需求为系统设计的出发点,而不是以设计人员的主观设想为依据,正因为如此,结构化方法十分强调用户需求调查,并要求在未明确用户需求之前,不得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以保证工作质量和以后各阶段开发的正确性。需求的预先严格定义成为结构化方法的主要特征,这是结构化方法的优点,它使系统开发减少了盲目性。
(2)自顶向下来设计或规划信息系统。从信息系统的总体效益出发,从全局的观点来设计或规划系统,保证系统内数据和信息的完整性、一致性;注意系统内局部或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和信息交流;防止系统内部数据的重复存储和处理,只有自顶向下的统一设计和规划,才能保证系统运行的有效性。
(3)严格按阶段进行。对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严格划分,每个阶段有其明确的任务和目标,而各阶段又可被分为若干工作和步骤。这种有序的安排,不仅条理清楚,便于计划管理和控制,而且后面阶段的工作又是以前面阶段工作成果为依据,基础扎实,不易返工。
(4)工作文档标准化和规范化。文档是阶段工作的成果,也是本阶段或下阶段工作的依据,为了保证通信内容的正确理解,要求文档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确定的格式和术语以及图形、图表、使系统开发人员及用户有共同的语言。
(5)运用系统的分解和综合技术,使复杂的系统简单化。自顶向下将系统划分为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直至模块,是结构化常用的方法,其目的是使对象简单化,便于设计和实施。已实施的子系统又可以综合成完整的系统以体现系统的总体功能。
(6)强调阶段成果的审定和检验。由于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出发点是尽量使任务单一化、以明确和减少错误的传播,因此,要加强阶段成果的审定和检验,以便减少系统开发工作中的隐患。只有得到用户、管理人员和专家认可的阶段成果才能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依据。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是一种应用较普遍、在技术上较成熟的方法,在这一领域内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
2.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划分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基本思想是将系统开发看作工程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工作,它认为虽然各种业务信息系统处理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是对于所有系统开发过程都可以划分为5个主要阶段,如图4-4所示。
各阶段的主要工作简介:
(1)系统规划阶段,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开发的请求,并进行初步的调查,通过可行性研究确定下一阶段的实施。系统规划方法有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SST,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关键成功因素法 (CSF,Critical Success Factors)和企业规划法(BSP,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图4-4 系统的生命周期
(2)系统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对组织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理清企业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处理,并且将企业业务流程与数据流程抽象化,通过对功能数据的分析,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3)系统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划分子系统功能,确定共享数据的组织,然后进行详细设计,如处理模块的设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输入输出界面的设计和编码的设计等。该阶段的成果为下一阶段的实施提供了编程指导书。
(4)系统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讨论确定设计方案、对系统模块进行调试、进行系统运行所需数据的准备、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等。
(5)系统运行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评价系统的运行效率,对运行费用和效果进行监理审计,如出现问题则对系统进行修改、调整。
这5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严格区分了开发阶段,非常重视文档工作,对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避免了出现混乱状态。但是,该方法不可避免地出现开发周期过长、系统预算超支的情况,而且在开发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一旦发生变化,系统将很难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