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践论》
毛泽东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哲学著作,写于1937年7月,是《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第二章第11节,后来以《实践论》为篇名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以此为讲稿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过讲演。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实践论》深刻揭露了“左”“右”倾错误认识论根源,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
《实践论》作为一篇认识论的著作,根据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需要,通过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和教条主义者思想路线的弱点,从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集中阐明了认识与实践之具体历史统一的科学原理。在这个过程中,从许多方面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第一,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系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认识从哪里来?天上掉下来的吗?头脑里固有的吗?毛泽东明确指出:“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毛泽东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系统完备的构建,阐述了实践是人的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第二,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对认识过程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两次飞跃”的著名论断。毛泽东同志不仅科学地论述了实现第一次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方法,而且特别强调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的重大意义,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这一论述,既充分体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又进一步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点。
第三,第一次对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特别是把“再认识”作为人类认识总过程中一个基本环节加以强调,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个新的贡献。
第四,阐述知行的合一是历史的产物,是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毛泽东强调“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个“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国道路。毛泽东还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阐述知行的合一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最终知和行才能在实践的运动中达成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