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迅

鲁 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初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后弃医从文(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到中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通过文学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做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文学贡献主要表现在:首先,他成功地创造出中国现代文学多种崭新的样式,并使其一一臻于成熟,尤其是杂文的创制,成就非常高;其次,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优秀传统。

鲁迅小说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中。小说主要塑造了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刻画出中国人麻木而愚昧的灵魂,在沉默和静穆中显现出具有浓黑色调的悲愤。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寄予同情但基本表述否定的假道学、酸腐文人,以及如孔乙己那样受科举制度哄骗的人;另一类是属于“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是真正的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在后者身上寄托了自己复杂的感受。

鲁迅的小说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1)以剪影或速写的手法,直接画出人物的灵魂特点;(2)语言丰富而精炼,无论是对话还是叙述,都能做到俭省、准确;(3)学习西方小说技巧,多处使用心理描写。鲁迅小说富于象征和隐喻,并且使用非常自然、贴切。

鲁迅早期杂文主要结集为《热风》和《坟》,其中包含着成熟中年人深沉激越的识力和情感;第二期杂文主要是《华盖集》及其续编、《而已集》、《三闲集》等,锋芒直指现实,同时也具有批判的深度和广度,现实激烈而丰富的思想内涵;第三期杂文主要为《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鲁迅的杂文创作达到高峰期,思想更为深刻,笔法摇曳多姿,对文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迅后期的杂文主要有《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长文增多,有更多的对历史的思考,见地更加深邃。鲁迅杂文几乎包括了从古到今所有可用于现代的文章样式,形式非常自由。

鲁迅杂文的内容可谓无所不包,其中直接抨击时弊、批判腐败政府和权贵,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显示了鲁迅作为社会良知的勇气。鲁迅杂文对农民、妇女、儿童等社会最底层的人群抱有深切的同情,也能冷静地剖析他们身上的弱点,揭示了被压迫者灵魂上由压迫者强行植入的愚昧和奴性,揭露出社会的罪恶。鲁迅在杂文中对现代知识分子也进行了冷酷的分析,无论是传统文人的奴性、现代知识分子的投机性以及各种欺骗性的口号等,都予以无情地解剖,还其本来面貌。鲁迅的杂文实际上是对“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的深刻而智慧的展示,有着很高的思想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