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教兴国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自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中国把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领跑全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入人心,全民科学意识觉醒,中国科教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永不枯竭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一连串上下贯通、关涉全局的顶层设计方案陆续印发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教育改革,覆盖了教育的全过程。每一个学段都有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都有亮点纷呈的改革措施。我们把公平和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公平,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突破口来抓;质量,也是覆盖整个教育领域的。
2013年10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表示,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正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为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经费使用、科技成果评价、项目评审开展了一系列改革,科研项目申请、经费预算、项目执行汇报等环节都得以简化。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的体制创新和制度改革为科研创新提供了便利,有利于科研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上。
23年来,科教兴国战略结出的累累硕果正在反哺中国经济,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勇气、创新能力、创新速度将最新科学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向着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方向发展。未来,中国科研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倡导创新文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是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新定位、新使命,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大起来”到“强起来”,建设教育强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要求。未来,中国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办好继续教育,向着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