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作品,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散文已全面成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标志着散文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他是“史官世家”之后,父亲司马谈也曾在汉武帝时期任太史令。
《史记》在审美品格上继承了战国至秦汉的尚悲的传统。尤其是司马迁的遭遇与“忠而被逐”的屈原有相近之处,所以他对屈原的作品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屈原的学习与继承,使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了更多的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和慷慨悲壮的英雄气质,上述特点与其酣畅淋漓的情感表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故而被誉为“无韵之《离骚》”。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在隋唐以前,“史记”是史书的泛称;隋唐以降,“史记”一词才成为《太史公书》的专有名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政迹,“书”是记载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专史,“世家”主要记述贵族王侯的事迹,“列传”则是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传记。在这五种体例中,以本纪为中心,其他体例与之配合生发,使之成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
《史记》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特征,就是司马迁不是客观冷静地叙述历史,而是饱蘸了自己的情感,爱憎分明,褒贬无碍。在《史记》的所有人物传记中,我们无处不感到作者的情感在深沉地涌动。由于司马迁有着很高的思想水平和很强的认识能力,他所融入的情感才有了巨大的意义。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才使得《史记》不仅成为史家不可逾越的范本,还使其跻身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