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为311篇,现存诗305篇,收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约500年的诗歌。《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名《国风》,是相对于王畿而言的天子治下各诸侯的地方音乐,分为《周南》《召南》《邶风》《秦风》《郑风》《卫风》《豳风》等15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音乐,其诗多是宴乐饮酒,朝会赠答;《颂》则是宗庙音乐,其诗多是祭颂祖先、祈求神灵。

《诗经》的产生历时500余年,地域分布几乎遍及当时的主要国土,其作者也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诗经》中不仅有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也有公卿、“士”、“君子”进献的乐歌,更有流传于民间的集体作品。

《诗经》最初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观察政治的得失成败和表达对社会、政治的某种看法;三是一定的娱乐作用,但这种娱乐作用也包含着浓厚的政治、道德的内容。到了孔子的时代,《诗经》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诗经》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艺术技巧上,这些艺术技巧虽然大多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有关,但又不是这三种艺术手法所能包容的。《诗经》的艺术技巧很多,如描摹、通感、夸饰、概括、象征、叠章、叠字、排比、拟声、映衬、喻示、点染、警句、设问、反诘,等等,不一而足。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艺术技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独立出现的,往往是几种或多种自然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诗经》对中国文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在审美追求、表现方式等诗歌的基本品格方面为中国诗歌奠定了基础,它是四言诗的鼻祖,后代许多题材类型的诗歌,诸如田家诗、风俗诗、讽刺诗、爱情诗、征戍诗、隐逸诗、送别诗、悼亡诗、哭挽诗、丧乱诗、宫怨诗、闺怨诗、田猎诗、俳谐诗、咏怀诗、格言诗、寓言诗、宴飨诗等,也都从中取法。总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最为重要的源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