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
(1)“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
“三个代表”中,每个“代表”都有明确的要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对“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统一,也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的统一。
第一,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了,就能为文化的发展创造基础性的条件。物质文明进步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映和体现在精神文明上,推动或要求精神文明的进步,进而带动上层建筑的进步,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只有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才能得到实现,其他各方面的利益也才能相应地不断得到改善。所以,在“三个代表”中,代表先进生产力处于基础的地位。坚持“三个代表”,首先要代表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人,作为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理所当然地应该享用这种创造的成果和利益。所以,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坚持“三个代表”,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这种历史主体地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第三,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剥削阶级占国家统治地位的情况下,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成果往往被少数人占有,不能真正为最广大人民所利用。与这种情况相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为人民谋利益,都是为人民所享用。这样一个根本的价值取向,是“三个代表”的灵魂。坚持“三个代表”,关键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抓住这个灵魂和关键,其他两个“代表”才能不偏离方向,也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创新,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关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强调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