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莎、泰戈尔、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女神》是创生期的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它的崭新的自由体形式,恢宏的想象力和强大的创造力,都标志了白话新诗已完全挣脱了旧体诗的藩篱,开始进入了创造自己的经典化成熟作品的历史阶段。《女神》中贯穿性的主题形象是一个“开辟鸿蒙的大我”,一个新世纪的巨人,他是一切的偶像的破坏者,“要把地球推翻”,也是一个新世纪的创造者,“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电”,反映了一个极端自由而又无所不在的创造性主体。《女神》中的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但在内在情绪和节奏上,又有着贯通一气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显示出郭沫若奔放的个性、感情与才华。

郭沫若在历史剧创作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从1941年底到1943年初,郭沫若连续写下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部历史剧,掀起了历史剧创作的高潮。这六部历史剧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现实社会,表达了与黑暗反动势力坚决斗争的勇气,以及维护民族和祖国的根本利益的不屈意志。《屈原》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屈原》气势浩瀚,构思新奇,巧妙地将历史和现实融合一体,具有非常强大的艺术魅力。该剧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屈原,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满怀激情,胸襟坦诚,代表了敢于抵御外侮、争取自由的民族英雄形象,对抗战军民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该剧巧妙地把握了历史和现实的关联点,强调精神的古今相通,对历史人物进行合理而自由的想象,着重刻画性格,并围绕人物命运来构造戏剧冲突,情节引人入胜,此外,始终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并贯穿着一种沉郁的悲剧气氛,强化了人物性格和剧本主题,充满了诗一般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