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南皮年鉴》提高存查价值和可读性的尝试
高长生
从2012年初至2017年底,六年当中我们编纂了五部《南皮年鉴》。在编纂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提高年鉴的存查价值和可读性。志鉴的作用是资政、存史、教化,其作用发挥怎样体现在查阅上,查阅率越高说明发挥的作用越大。一部年鉴印出来,人们一般是翻看一下彩页,看看人物,再翻翻与己有关或与自己较为贴近的内容,不会有人一页一页地去通览。但是,只要后来会有人经常不断地去查阅,就说明此书有价值。相反,一部年鉴编印出来,如果多年没有人去翻看,那是很可悲的。那么,怎样提高年鉴的存查价值和可读性呢?我们结合南皮实际,努力开创自己的编纂路子。五部年鉴,每编纂一部,我们都认真总结,找出经验与不足,在编纂下一部时,改进完善,力求部部有提高,部部有新意。
记述对象力求全面丰富
一部县级年鉴,是一个县最权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必须将一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记述全面。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旧事物消失,有些新事物出现,要尽量把这些有时代标志性的东西记入年鉴,以存史备查。
首先是记述对象求全。凡境内存在的每个单位,都承担着某一方面的工作,所记单位无遗漏,记述内容才能聚拢全。全县为编纂《南皮年鉴》提供资料的单位有百余个,大多数单位是稳定不变的,但也有些单位随着改革发展的形势出现变化。有些单位合并了,但业务工作并没有取消,仍需照常记述;也有新的单位产生,或有垂直管理的新单位入驻;还有的不是县管单位,但在县境内,与县情有牵连,我们都一一记述。总之,凡境内存在的事,力求记全不漏项。比如,中国科学院南皮实验站,不属南皮管,但在南皮地盘上,一些农业科研成果先在这里实验示范和推广,与南皮的农业科技发展密切关联。再如大浪淀水库,它是市管单位,但在南皮境内,与周边村庄有渔业合作关系,有帮扶关系和治安关系。对此,从第一部年鉴开始我们就列入记述范围。又如沧州银行南皮县支行,是个新设单位,我们在编纂第二部年鉴时及时给予记述。漳卫新河沧州管理处从寨子撤回沧州后,又在南皮设立了一个河务管理局;通信系统在南皮增添了一个“电信公司”,我们在第三部年鉴里都做了记述。根据国家对城乡建设投资管理的需要,南皮县成立城投公司;金融业增添了一个人民人寿保险公司,两者都是科级单位,我们就在第四部年鉴中作了记述。后来,南皮县引进合作单位燃气公司、热力公司和北控集团(承包全县城乡环卫),他们虽不属南皮管辖,但在县境内工作,其业务与县域民生分不开。我们就在第五部年鉴(2018卷)中进行记述。总之,记述对象全了,大框子就圈定了。
其次是记述内容求丰。把记述内容写充分,少叙空话,多记实事。县委、县政府是全县的首脑机关,必须写得丰满充实。在一部县级综合年鉴中,记述好县委、县政府尤为重要。第一部年鉴中,县委类目下设了领导成员组成、概况、重要会议和重要决策四个分目。我们感到县委这个类目写得不够充实,给人的感觉是,除了开会和制定文件别无他事。实际上,县委一年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于是,在编纂第二部年鉴时,我们增添了“领导成员重要活动”分目。在此分目中,把县委领导成员(有时也含政府领导成员)陪同上级领导视察,深入基层到乡村、企业调研,带领乡镇干部和企业人员赴外地考察学习,召开工农业现场观摩会,现场调度项目工程进展,参加项目洽谈,出席重要活动等等内容,都写了进去。在编纂第三部年鉴时,进一步充实内容,又增添了“工作纪要”分目,下设10个条目,把县委做的主要工作都写了进去。增添这两个分目后,县委这个类目内容就较为丰满充实了。各参编单位上报的资料,凡记事不充分的,经审读后缺什么指导其补什么。补充上来的资料仍不理想的,我们就查阅搜寻资料。每编纂一部年鉴前,县志办人员一齐到县档案局,翻阅该年度的《沧州日报》,凡涉及南皮的报道,通通复印下来,备做编纂年鉴时补充资料。如第三部年鉴中的乌马营镇成为全省五金机电制造名镇,穆三拨村成为全县工业富农第一村的情况,都是查阅报纸补充上来的。
还有,就是让重要的事物在篇目上凸显。某项工作,前些年就有,现在依然有,但是,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在国家规划蓝图中,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此,不仅在记述内容上重笔着墨,而且在篇目上也予以凸显。比如“环境保护”,在前三部年鉴中,它是“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类目中的一个分目。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而且从城市到农村,从工业到农业,从生产到生活都涉及到环境问题,环保工作涉及面越来越广,工作量越来越大。国家在绘制二十一世纪中叶的美景蓝图时,把环境美丽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五个标准之一。鉴于此,在编纂第四部年鉴时,我们把“环境保护”专设一个类目,在篇目中凸显出来。另,南皮县2017年经国家扶贫办验收已脱贫;又被国家商务部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这两件事都专设类目给予凸显。
多种方式多记特色人物
人们拿起年鉴,比较关注的还是书中的人物,不论文字还是照片。所以,每部年鉴我们都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人物的记述。
在各类目的专题条目中,通过以事系人的写法,记述一个领域、一个行业或在某一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的事迹,尽力彰显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在“人物”类目中,设“人物名录”“人物传略”“人物选介”分目。在“人物名录”中,记述断限内的市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省以上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副高职以上技术人员,各行各业获省以上荣誉称号的人员。在“人物传略”中,记述已故副县级以上干部,包括外籍在本县任职的和南皮籍在外地任职的。在“人物选介”中,记述特别优秀的企业家、校长、医生等(每部年鉴不超过三人)。
在“大事记”中,记述全县在全国获得表彰的人物。如一县政协副主席,退而不休,热心做社会事业,获中组部授予的“离退休干部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一老年公寓院长获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孝亲敬老之星”称号;县医院院长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人皆为获国家级别荣誉者,我们在大事记中作了详细记述。
对百岁老人和五世同堂的和睦家庭,利用照片加说明的方式记述,比单纯用文字更直观、更形象。在第三部年鉴的“人物”中,用一张合影照片和说明,记述了大浪淀乡后屯村一吕姓家庭同期出了四个寿星的故事,其中三个超百岁,一个近百岁,平均99.3岁。此照宣示:当今社会,国强民富,百姓生活幸福,延年益寿。在第四部年鉴中,用一版彩页记述了乌马营村一孙氏家庭,全家76人五世同堂、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福寿安康、事业红火,受人称赞的情况。通过两幅照片也告诉人们:年鉴不只记述官方,也关注民间;不仅记述政要,也记述草根,以引起人们对年鉴的关注。
收录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除各参编单位提供的全县方方面面的工作业务资料外,我们还发现一些参编单位无法提供,但很有资政价值,需留传后人的历史资料。如在修志过程中,我们经常参与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组织的一些文化活动,尤其是全程参与了县政协《南皮千年文化古县》丛书的编撰。这期间发现和撰写了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包括照片)。另,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对有关南皮的历史资料,注意广泛搜集,向深处挖掘,好中选优,做好储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不在年鉴限内,正文收不进,我们就在“附录”中专设一个“历史资料选编”板块,每部收录几篇。
在第一部年鉴附录的“历史资料选编”中,选录了《南皮县建置·区划·境域略述》,简明扼要地将南皮从古至今属辖、境域轮廓叙述清楚,并附七张不同时期的南皮地图,使人一目了然。
在第二部年鉴附录的“历史资料选编”中,选录了新编革命烈士英名录》资料,对之前志书、党史资料中记载的南皮县革命烈士进行重新核实考证,纠正错讹,补充遗漏,收录烈士1314名,按乡镇划分排序,便于保存和烈士的后人查阅。保证了烈士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展现了南皮县烈士的史实。
在第三部年鉴附录的“历史资料选编”中,选用了《李先念视察叶三拨村》《难忘的时刻》(田纪云副总理视察南皮),《南皮县40年综合治理旱涝碱硕果累累》《<成语大词典>中有关南皮的成语(173条)》。这些,既是南皮历史上的大事,也是南皮历史上的荣耀,很具保存价值,易被后人引用;但因过去资料散失,没有收入志书,或说没有详细地收入志书。
南皮有三部古籍县志,其中清代编纂两部,民国时期编纂一部,但在南皮古城何时筑建、何时得名问题上,两志记法不一。另外南皮古城何时迁址在一些资料上也各有说辞。因民国县志时间靠后,有人在给新任县领导提供资料时采用了其中的记载。县领导讲话是有权威性的,结果以讹传讹,后来的很多材料都以县领导的讲话为准。为正本清源,纠误归正,县志办认真研究推敲三部古籍县志,并查阅志外大量资料进行考证,专门写了《三千年南皮县城变迁》一文,放在第四部年鉴“历史资料选编”的首条,把南皮殷商建邑、春秋得名、秦朝置县、汉为郡治、迁址辨析几个问题说得既清楚又科学。除此,还选用了《国家扶贫南皮发展二十年》《南皮县支援唐山抗震救灾纪事》《纪晓岚笔下的南皮故事》等。我们认为,这些资料具有资政价值,比较吸引读者,能提高年鉴的查阅率。
用活附录增强可读性
地方综合年鉴连续编纂,年年出版,一般情况下栏目基本不变,总是那么几个板块,难免会给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之感。从编纂第一部年鉴起,我们就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增强它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人们更爱看,一看目录,就想翻阅内容。
为达到以上目的,我们在增强条目内容基础上,注意在附录上作文章,力求把附录搞活跃。每部年鉴的附录中,安排“统计资料选编”“历史资料选编”“老照片留存”和“前鉴勘误”四部分内容。在每部年鉴附录的“历史资料选编”中,选录几篇有存查价值且人们爱看的史料文章,能使人增长知识、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在“老照片留存”中,选登几幅有时代意义、有存查价值的老照片,让人一看画面就联想起过往时代的风云,开启人们对往昔的记忆。在“前鉴勘误”中,对上一部年鉴的错讹给以纠正,防止谬误流传,也促使我们在今后的编纂工作中尽量减少差错。
在第二部年鉴“老照片留存”中,有一张1983年世界银行粮食计划署官员在南皮考察的照片,使人们回忆起当时南皮县利用世行贷款,大力开发改造盐碱地取得的成效,此片为首次上书面世。
在第三部年鉴“老照片留存”中,选用了农村生产队时,东葛大队社员丰收不忘国家,拖拉机拉、小推车推,成群结队欢天喜地交公粮的照片,看后让人联想起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呼唤正气回归。还有一幅是1989年2月,时任文化部部长王蒙与南皮落子队员合影的照片,让人想起,这年南皮落子进京参加全国第三届“龙潭杯”民间花会大奖赛,获得优秀奖。
在第四部年鉴“老照片留存”中,有一幅1965年梁庄生产大队组织全村社员平整土地的照片,图中小车推、抬筐抬,人们意气风发、生龙活虎、干劲冲天,显示了当年集体生产的宏大场面。
在第五部年鉴“老照片留存”中,选用了198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视察南皮万亩苜蓿方田的照片。使人们想起南皮这个盐碱地大县,为在治理盐碱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曾成方连片地种植苜蓿的情景,总面积达3万多亩。104国道(南皮段)上曾竖着“中国苜蓿第一县”的牌子。
总之,要提高年鉴的存查价值,增强年鉴的可读性,就要拓展资料选用面,采取创新篇目设计、丰富记述内容、灵活使用资料等方式,不断提升年鉴的应用效果,为读者参考查阅服务,为后人留存史料。
载《河北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