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畜业

农畜业

【概况】 2018年,全县农畜业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绿色农业、质量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积极构建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取得一定成效。至年底,全县已发展起专业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900余家,创建了国家级科技农业园区1个、市级农业现代园区3个、县级农业园区9个,以生态猪、节水抗盐碱小麦为主导产品的特色农业以见雏形。

【农业生产】 2018年,全县种植优质小麦36807公顷,实现单产394.2公斤,总产217638吨;玉米种植面积38095公顷,实现单产333.2公斤,总产190398吨;棉花种植面积4010.78公顷,实现亩产皮棉82.6公斤,总产4936.94吨。以发展无公害生产为主,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0.5万亩,总产30万吨;食用菌生产进一步增加,栽培面积50万平方米;抓好畜牧标准化建设,开展无公害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重点发展大场大户及专业村,不断提升养殖场、养殖小区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至年底,全县大牲畜存栏2.95万头、猪存栏20万头、羊存栏7.68万只、禽存栏180万只,牛、猪、羊、禽出栏分别达到3.1万头、35万头、7.28万只、950万只,肉类总产达到17102.5吨,蛋类总产8980吨,水产品产量503吨。

【渤海粮仓南皮项目】 渤海种业公司在海南省三亚市乐东县建立了繁育基地,租用土地87亩,其中建有玉米自交系繁育以及实验田80亩,办公、试验综合楼2000平米。公司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新品种2个,为小偃81、小偃60;参加国家生产试验待审定的玉米新品种有2个,为科玉153和科育175。2018年,公司繁育小偃60小麦新品种14万斤。同时,公司总部建设已完成南皮开发区征地34亩。

“小偃60”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成功的具有抗旱、耐盐碱、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2018年,小偃60在河北沧州运东地区示范推广10万亩。

【大北农业生态养猪项目】 2018年7月,在县农业局联系洽谈的基础上,县政府与河北大北农农牧食品有限公司正式签约生态养猪一体化项目,计划投资8亿元,建设年出栏40万头生态猪养殖基地。当年,完成资金投入500万元,租赁土地2处,分别位于乌马营镇小李庄、王寺镇西古村。其中小李庄猪场占地380亩(280亩用于养殖、100亩用于种植),拟投资1.5亿元,设计规模年存栏基础母猪5000头,已投入300万元,土地租赁手续全部完成,正在编制环评报告书,将于2019年10月份建成。西古村猪场占地430亩,拟投资2.5亿元,涉及规模年存栏基础母猪1万头,已投入200万元:已完成土地租赁,正在办理环评手续。

【产业扶贫】 2018年,县农业局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硬抓手”,采取有力措施,对全县剩余的6个贫困村、1272个贫困户3249人,实施产业帮扶。扶贫项目双重覆盖的1272户,占100%;三重覆盖的769户,占60.1%。至年底,6个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全县604户、1543人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使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51%。主要做法是:立足部门职责,当好参谋。为县委、县政府起草相关政策和文件,如制定、出台了《南皮县农业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利于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行业优势,组建专家团队,围绕产业扶贫发展,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并结合实施“十百干”工程,培树了12个样板村;突出重点,组织申报10个扶贫产业园,其中4个被南皮县人民政府授予扶贫产业园。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对带动贫困户入园企业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从而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探索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现长期而稳定增收;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举办了一次为期5天的集中培训,参训人员1400余人次。

【农业供给侧改革】 为确保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有序开展,县政府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工作检查和督导。同时,制定并出台了《南皮县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南皮县农业供给侧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南政字【2018】18号)、《南皮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南政字【2018】19号)、《中共南皮县委、南皮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掊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南字【2018】35号)、《南皮县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质量强县建设的实施方案》(南字【2018】39号)、《南皮县生猪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南农字【2018】第28号)等一系列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

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明确目标、量化指标,压实责任、合力推进。同时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2018年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县级投入60.778万元。各乡镇也都成立专门组织,采取有力举措,稳步推进辖区内农业重点工作,确保任务在规定时间点内按质完成。

【培育生态猪产业】 为加快推进生猪养殖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进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县农业局印发了《南皮县生猪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计划通过3年努力,建成规模集聚、生态循环、安全高效的生猪产业体系,达到年出栏生猪100万头的目标,打造生猪产业发展强县。至2018年底,县内已有温氏、正邦、扬翔、大北农4家上市公司投资生态养猪业。其中6亿元的温氏一体化养猪项目已建成投产且运营良好,3个种猪场存栏基础母猪1.7万头、年上市仔猪34万头。这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养户”模式,推广生猪标准化饲养与管理技术,使全县生猪饲养量在短短三年内由不足15万头增加到近50万头。为解决养猪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县农业部门主动想方设法、积极应对,从改善养殖环境和饲养条件、推广标准化饲养技术、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入手,大力推进生态猪养殖。制定并推广《无公害生猪标准化饲养与管理》技术规范,建成无害化处理厂1个,督促符合条件的规模猪场上粪污处理设施。通过采取发酵罐、发酵床、阳光棚三种模式,粪污处理后产生的沼液和有机肥,全部卖给附近菜农、果农、大田农户和养鱼户。通过发展生态猪养殖,变废为宝、综合开发,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最少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发展绿色农业】 实施绿色生产“三节”(节水、节肥、节药)行动。组织实施旱作雨养项目,整村推进1.2万亩,开展季节性休耕15万亩。抓好蔬菜基地建设软体集雨补灌示范点和0.2万亩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区。全部完成地下水压采任务。2018年,全县利用上级地下水压采资金6926.22万元(其中:农业2826.8万元、林业675万元、水利3424.42万元),己全部授权预算部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精准施肥。同时,调整施肥结构和方式,促化肥减量增效。积极争取蔬菜有机肥代替化肥试点项目。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依托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立减量控害量化示范基地,建设一批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面对小麦吸浆虫在南皮呈上升的趋势,先后3次召开专门的小麦吸浆虫防治现场会,并录制专题片,传授给农民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据测算,仅此一项可减少小麦损失1亿斤以上。2018年,全县亩均农药使用量降低率5.2%,亩均化肥施用量降低率达到4.2%。

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排查备案养殖场187个,己全部上报“云台”,其中符合畜禽养殖污染规模养殖场标准的60个。做好农用生产锅炉整治和环保炉具清洁燃料的推广使用工作,拆除农业生产用锅炉307处。开展养殖坑塘整治提升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2018—2020年),对全县农村10个养殖坑塘进行全面整治提升。组织人员对养殖坑塘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已筛选出3个急需整治的养殖鱼塘,确立了责任人,正在组织实施。开展了农业污染源普查,重点对环大浪淀的74个养殖场进行了排查。对属于南皮管辖的14个养殖场,正在依法实施拆除、搬迁,消除水污染隐患。同时鼓励单位个人做好农膜回收工作,2018年农膜回收率达69%。

【推进标准化生产】 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推广畜禽养殖、农作物种植标准化生产技术,起草了《生猪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范》,修订了《日光温室茄子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大力宣传农兽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使用规范,严格落实间隔期、休药期规定,从源头上减少非法添加、滥用乱用药现象。全县农业标准化覆盖率58%。开展检验检测能力认证及机构考核。拟申报认证项目包括有机磷9项、有机氯8项及喹诺酮类4项,共21种违禁物质的检测能力的认证。检测所需试剂和设备器材己陆续备齐,检验人员己初步掌握了气相、液相的检测技术。提高检验检测能力,积极争创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重点是以蔬菜禁限用农药、瘦肉精、兽用抗菌药、畜禽屠宰、农资打假5个专项整治。发放“瘦肉精”检测卡近1430余份,检查兽药、饲料门市18个,兽药抽样6个、饲料抽样9个,需整改门市4个,己整改完成。畜产品半年抽样16个、尿样1464个、血样4000个,没有发现不合格产品。做好全县出栏禽类高致病禽流感的抗体检测,上半年检测禽类血样4000余份;对全县出栏生猪全部进行“瘦肉精”检测,呈阴性。在开展联合执法、打击私屠滥宰工作中,依法查处了3处非法屠宰生猪案和1个非法经营未经检疫的动物产品案,净化了肉品市场。同时开展农产品安全县创建和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创建。做好蔬菜检测。启动实验室农产品检测工作,每季度对县域内的蔬菜生产基地进行一次抽检,抽检结果在县电视台公布,确保老百姓吃上“放心菜”。配合省市“食安办”实施蔬菜生产安全风险检测,全年共抽检蔬菜样品12批次,送检菜样175个,未发现农药残留超标和使用违禁投入品的行为。做好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全县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99%。

【生态养殖小区】 完成新增投资3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高压引线300米、630变压器1座、400米深机井和50米浅井各1眼及天然气管道、供排水管网、小区周围及小区内道路建设等。至2018年底,养殖小区总投资己达2700万元,建成了4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和1.6万平方米的8栋全自动智能化猪舍,达产后年出栏3.2万头商品猪。至2018年底,基建工程已经完成。

【土地确权和清产核资】 做好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和农村集体资产核资工作。至2018年底,完成土地确权颁证8.4万份,占任务数96%,已完成市级下达任务。同时已完成112个村的清产核资工作。

【“两区”划定】 按照省、市关于“两区”划定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全县“两区”划定任务面积分别为:小麦37万亩、玉米37万亩、棉花5万亩。为做好这项工作,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发改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财政局、统计局、农开办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区”划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制定了《南皮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棉花生产保护区划定建设工作方案》,层层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时限。2018年5月份完成了测绘单位招标和资料准备,10月底前基本完成划定任务,年底完成数据制作、上图入库、资料汇交等工作。

【非洲猪瘟防控】 8月初,中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面对复杂严峻的防控形势,南皮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立即启动动物疫情紧急处置机制,迅速形成非洲猪瘟防控网络,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负责组织协调全县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制定出台了《南皮县突发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南皮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关于严禁餐厨废弃物喂猪的紧急通知〉》,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县疫情防控办公室强化应急值守,安排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确保信息畅通,一旦有突发事件,能迅速应对,果断处置。同时,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也都成立相应组织,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做好正面宣传,避免引起恐慌。向全县生猪养殖、屠宰、肉类经营人员发放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挂图、明白纸和致广大养殖户一封信各1200份。通过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增强其自主防范意识,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本着“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的原则,8月6日始,在全县开展地毯式疫情排查。共排查养殖场(户)1158余场(次),定点屠宰场3个、肉品交易市场18个、动物无害化处理厂1个、排查猪只28.7937万头(次),均无疫情。严格落实跨省调入动物移动监管措施,全力封堵疫区生猪及产品输入。设立了4个临时检查站,切实做好对过往运载生猪及产品车辆的监督、检查、消毒和登记工作。同时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购置防护服300套、消毒药品100件、喷雾器20台、防护眼镜100个、手套200付、胶鞋100双、生白灰30吨,联系确定挖掘机9台,确保一旦出现突发疫情,能够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有效处置。

【肉鸡产业发展】 一年间,南皮县肉鸡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肉鸡出栏千万只以上。饲养品种主要有本地柴鸡、芦花鸡、三黄鸡和白羽肉鸡。饲养方式主要包括地面平养、网上平养和笼养。随着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肉鸡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至2018年底,县内规模养殖场300多家,其中沧州峰字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孵化场)每年向社会提供鸡苗1000万只。肉鸡销售企业200余家,打造出一批如“阿杜土鸡”“刁家鸡”“宋家鸡”名牌产品。

【“阿杜土鸡”】 沧州阿杜非遗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阿杜土鸡”具有悠久的历史。据阿杜族人相传,在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即创制出了“草堂鸡”。据说,杜甫曾烹制家养土鸡佐酒,其成熟后的形状酷似草堂顶盖,族人趣称为“杜甫草堂鸡”。清代同治年间,阿杜高祖挖掘该制作技艺创立了“杜甫草堂鸡坊”;光绪年间,阿杜曾祖继承并研发出秘制老烧鸡,创建了“草堂鸡、老烧鸡”作坊。民国以后,阿杜父亲抢救性的保护了这一制作技艺。改革开放以后,杜友刚(阿杜)作为第五代传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制了“阿杜土鸡”,并于2014年在国家商标总局成功注册“阿杜土鸡”牌商标。

“阿杜土鸡”是一家以土鸡养殖、加工、销售为主的禽类产销一体化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养殖场、屠宰、加工生产线和沧州、保定、泊头三个分公司。杜友刚于2015年被批准为“沧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公司于2017分别获得“沧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冀字号名店”称号。2018年公司资产总值8085万元,带动2000余户农民进行订单养殖。

【南皮彩麦】 南皮彩麦于2012年由县农业局从外地引进,经试验、示范和推广,已摸索掌握了彩麦的特征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亩产可达650公斤,成为南皮县及沧州市的特色农产品。

南皮彩麦籽粒形状椭圆形,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铁、锌、硒、碘等微量元素,填补了当今小麦品种无碘的空白,被誉为“补钙麦”“富硒麦”“富碘麦”。其麸皮、麦芽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维生素E。由彩麦衍生的“彩麦面粉”“彩麦挂面”“彩麦麦仁”等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北京、黑龙江、广东、山西等地。

南皮县政府对南皮彩麦这一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极为重视,2018年申报了南皮彩麦地标产品认证,成立了南皮县龙洁彩麦产业协会。

党组书记、局长:李国华

副局长:白普全

    白普芳(至2018年8月)

    宋子良

(刘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