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川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革命领导于部,中共河南省顾问委员会主任于一川同志,因病不幸于1990年1月19日在郑州逝世终年73岁。
于一川同志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皖西区党委副书记,云南省委副书记、第二书记,云南省省长,昆明军区第一副政委兼云南省军区政委,郑州市委第一书记,河南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南省委书记,省顾委主任等职。于一川同志是中共第八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于一川同志1917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南皮县一个农民家庭。20世纪30年代初,在济南师范和济南高中读书时,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与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建立了联系,并参加了抗日爱国运动。1936年9月,于一川同志在北平师范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按照党的指示,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七七事变”爆发后,于一川同志受党组织派遣,进入国民党石友三部队开展工作,任我党支部书记,公开身份是团政治部主任。他和其他同志一道,积极向部队官兵和驻地群众揭露日军侵略罪行,号召团结抗日,保家卫国。1939年年初,石友三预谋迫害共产党人,于一川等同志根据党的指示,及时撤出,转移到太行抗日根据地。
1939年至1940年夏,于一川同志在晋冀豫区(后改为太行区)党委党校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指导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1940年秋,他被任命为太谷县委书记,后又调任黎城县委书记。当时的黎城县,因遭受日伪军的残酷扫荡,经济非常困难,群众情绪低落。为了扭转困难局面,于一川同志和黎城县委发动群众开展清债退押、减租减息运动,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群众积极性。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使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41年10月,黎城县封建迷信组织“离卦道”在敌特操纵下进行武装暴乱,事件被平息后,于一川同志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和处理,他主张除对少数暴乱头目坚决镇压外,对多数信道群众要做好教育工作,以争取和团结大多数群众,安定人心。同时,要从中汲取教训,切实改进我们的工作。他的意见和做法得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区党委的肯定与赞扬。
1943年,在整风后期的审干运动中,出现了“左”的做法,很多干部被打成“特务”。当时任地委书记的于一川同志对此提出疑问,并大胆地向区党委反映自己的意见。不久,中央指示纠正“左”的做法,于一川同志立即主持研究对受到错误打击的干部予以甄别平反。
1945年秋,在著名的上党战役中,太行四分区成立“上党战役后勤指挥部”,于一川同志任政委。他们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广泛发动群众,动员青年入伍,组织民工支前,有力地支援了我军作战,受到上级的表扬。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于一川同志随军南下,开展地方工作,任皖西区党委副书记。是年年底,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向大别山区进攻,刘邓大军主力部队主动撤往淮北开展外线作战。按照中央指示,皖西区党委率领一部分部队坚持在大别山与国民党主力周旋。当时敌我力量悬殊,群众基础薄弱,环境异常险恶。在这样的条件下,于一川同志和区党委领导皖西军民积极开展斗争,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牵制了国民党主力部队,一直坚持到淮海战役胜利。
1949年3月,中共河南省委成立,于一川同志任省委委员、信阳地委书记在剿匪反霸、恢复生产和土地改革等工作中,于一川同志创造性地做了大量工作。
1951年,于一川同志调云南工作。初任省委秘书长,主管全省土地改革工作。他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提出并经省委通过制定了一些不同于内地的特殊政策。云南土改工作从实际出发的做法得到中央的批准,工作取得了好的成效。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于一川同志先后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第二书记兼省财委主任,主管全省经济工作。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着重抓粮食增产和储备,一方面重点抓交通,为发展工业创造条件。由于这两项工作抓得扎实,为云南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58年,于一川同志兼任云南省省长。他团结云南各族人民,为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做了大量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在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时,他主张不搞政治运动,强调加强管理。在党内斗争上,他敢于坚持原则,对庐山会议错误批判和处理彭德怀及错误批判和处理习仲勋、邓子恢等人“感到不能理解”,他写道:“这是片面地把错误集中起来的结果”,是“过火的斗争”。在当时情况下,他敢于这样提出问题,其勇气、品格是十分可贵的。于一川同志这些正确的做法和看法后来被视为“严重的政治错误”,1965年他受到批判继而受到错误处理被撤销职务。1966年,他被下放到郑州柴油机厂任副厂长,参加劳动。于一川同志受到错误处理之后,从未在任何人面前发过怨言,仍然是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工作,体现了一位革命多年的老党员的坚强党性。
“文化大革命”初期,于一川同志受到冲击,使他身心受到摧残。1968年,于一川同志担任了郑州柴油机厂革委会主任。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勇于同“四人帮”的错误路线作斗争,兢兢业业,努力抓生产,不顾造反派的威胁,尽力保护干部。
1977年年底,于一川同志担任郑州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革委会主任。1978年10月,任河南省委副书记兼副省长,分管经济计划和基建方面的工作。这个时期,他为郑州市和全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979年1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撤销了1965年对于一川同志的错误处分使长达14年之久的这一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1981年,于一川同志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当时为第一书记制),分管党的组织工作。在省委领导下,他积极全面地贯彻党中央关于改革领导机构和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不顾年迈体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选拔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具有文化专业知识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我省党的组织建设作出了贡献。
1984年8月,在中共河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于一川同志被选为省顾委委员,在省顾委第一次全会上被选为省顾委主任。他主持省顾委工作,根据党章的有关规定,满腔热情地支持省委新的领导班子,做了不少工作。一年多来他为病魔缠绕,以至卧床不起,但仍念念不忘党的事业,关心着国家大事。
于一川同志与世长辞了。他为党为人民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勤奋学习的一生,忘我工作的一生。他为人刚直,光明磊落,坚持原则,作风正派。他关心群众,团结同志,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要求子女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于一川同志在革命生涯中虽然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政治经历坎坷不平,但他从不灰心,从不气馁,始终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着信心。于一川同志具有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干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于一川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的一大损失,使我们省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领导人。我们悼念于一川同志,要以于一川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勤奋学习,忘我工作,实事求是,克己奉公的精神。
(原载于安黎著《胝足万山——于一川革命情怀》。于安黎,于一川之子,部队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副军职待遇。“生平”系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杨析综在于一川遗体告别仪式上介绍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