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资料三则
1、不能忘记的先驱:张之洞与近代化
秦进才 宋燕鹏
生产工具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尺度。新旧石器是史前文明的标志,青铜、铁制工具是农业文明的标志,机器化生产是工业文明的标志。在西欧引导工业文明向前发展的是资产阶级,而在中国晚清引导近代化发展的是比较开明的皇家贵族和地方官僚,南皮人张之洞(1837~1909年)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之一。
张之洞在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期间,筹建新式企业,革新军队装备,设立洋务学堂,推进了辖区近代化的进程。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开始全力推进湖北新政事业。创建亚洲第一座近代钢铁企业——汉阳铁厂,成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创立湖北枪炮厂,是中国近代技术先进、系统完备的兵工厂。编练出湖北新军,为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创设湖北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构筑了较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建立江岸机车厂等工厂,建成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创设湖北自强、武备、农务等学堂,培养出新型人才。
张之洞不仅在其辖区内推进近代化,而且关注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倡议并主持兴修卢汉(京汉)铁路,策划粤汉、川汉铁路的修筑,是中国铁路建设的元勋。参与制订《癸卯学制》,奠定了近代教育体制的基础。联名奏请废除科举制度,促进了近代学堂的发展。与刘坤一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规划了清未新政的蓝图。
张之洞立足传统文化,汲取西方文明,总结升华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出《劝学篇》,系统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代化理论。戊戌变法时,借朝廷之力以行,不胫而遍于海内,成为钦定的维新教科书,成为“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有助于思想的近代化。
张之洞以稳健明达的见识、勇于开创的胆略,推动了其辖区的近代化进程,在工业、交通、文教、军事等方面的举措,具有开风气之先、引领潮流的示范意义。《劝学篇》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张之洞新政以巩固清朝统治为目标开始,以为推翻清朝创造了条件而结束,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毛泽东强调: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载《河北影响中国的100件事》)
2、纵贯南北的交通动脉:建造京汉铁路
秦进才 宋燕鹏
交通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道路畅通,百事兴盛。铁路交通是近代工业的产物,中国铁路建设历经磨难。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续修天津到通州的铁路,朝野官员争论纷纭。光绪十五年三月,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指出修建从北京卢沟桥起经河南到湖北汉口镇的卢汉铁路是“铁路之枢纽,干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所萃”。为便于筹款,分四段施工,八年建成,每年筹款二百万。朝廷遂于三月八日颁发毅然兴办卢汉铁路诏,调张之洞为湖广总督,与直隶总督李鸿章负责筹建卢汉铁路。
为生产卢汉铁路所需要的钢轨,张之洞开始筹办汉阳铁厂等一系列工厂。因为修关东铁路,卢汉铁路仅拨款一年就停止了。光绪二十一年,张之洞再次呼吁修筑卢汉铁路。朝廷决议兴建卢汉铁路。因无款可用,举借外债。二十二年,设立铁路总公司,以津海关道盛宣怀为督办大臣,统筹卢汉铁路的修建。张之洞与直隶总督王文韶督率兴修。二十四年,与比利时人达成了《卢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向比利时公司借款四百五十万英镑。当年,卢汉铁路从南北两端同时开工建设。三十二年三月初八(1906年4月1日),卢汉铁路全线通车运行,张之洞与直隶总督袁世凯验收工程后,改卢汉铁路为京汉铁路。
京汉铁路建成,建筑起中国第一条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沟通了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联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打破了仅依赖于水道与驿道的传统交通网络格局,拉近了南北之间的距离,带动了沿途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沿线工业化的进程,使一批古老的城市复兴——如赵国都城邯郸从东汉以后逐渐沦落为一个县城,京汉铁路使她成晋冀鲁豫区域的中心城市。使一些农村转化为城市—如直隶获鹿县六十户人家的石家庄逐渐发展成为铁路枢纽、河北省省会,河南漯河从商贸小镇发展为铁路枢纽、中等城市。促进了一些地区中心的形成——如使武汉成为东方的芝加哥,郑州成为铁路交通枢纽,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形成了与之相连接的铁路网络,卢汉铁路东西的支线有石太路、石德路、邯长路、汴洛路等。同时,奠定了京汉与粤汉铁路接轨的基础,进而发展成为纵贯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
(载《河北影响中国的100件事》)
(作者为河北大学历史教授)
3、晚清名相张之洞篆书孤品发现经过
张春景
张之洞不仅是政治家也是书法家,他书学苏东坡兼习米蔡,善用侧锋,笔意开张,大气遒劲。但其篆书未见遗存。十年前,南皮一收藏者有幸收得王侣樵墓志铭民国拓片一枚,乌金拓,属南皮张之洞撰文并篆盖,武进屠寄书丹。2017年春机缘巧合又购得墓志铭铭盖拓片,使其“阴阳”合璧,为德高者延续一段百年传说。该石刻当为张之洞篆书存世孤品。
何人墓志铭得以惊动晚清重臣张之洞撰文并篆盖?他就是王国均,字侣樵,一字月坡,号也园,别号兰根道人,官州同。品端学粹,风雅绝伦。家藏宋元明清书画,甲于全邑,所访得汉魏及历代造像、金铭石碣之属甚多,遂集金石为书三卷,附于州志故赏鉴,称巨擘。当时,县域内有后魏刁遵墓志,在北碑中堪数首位,从来没有人发现碑阴有文字,是王国均洗剔得之,见其书体芒铩如新,神采遒丽胜其铭,将石买下,交归于沧州。(此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后又从南皮县王寺村购得魏沧州刺史王僧墓志,也为北碑典范,(现存于国家博物馆)。所以,张之洞称其为京南金石三大家之一,名副其实。
《明沧州诗钞》和《国朝沧州诗钞》凡二十卷,辑录明清两代沧州地域名人118家,诗词卷帙浩繁,为传播和弘扬沧州诗词文化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沧州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编辑者就是南皮县(原沧县)张旗屯村的王国均。
侣樵生于世代官宦之家,曾祖以州同,祖父曾任陕西布政使、汉中知府,其父以布政使注选。诸多兄弟都已科举起家,唯独先生性情旷夷、不乐仕进,性耽山水,好尚绝俗,明湖泰岱山间有一奇境、一高人、一古物,必须亲历、亲为搜罗而以为乐事,是以遨游之日多而居家之日较少。因故,与大兴刘之铨、沧州叶之佩等金石界人士相交好。与江南书画名流多友善。会稽名家赵之谦书信往来较多,并为之写有多幅墨宝:乾隆进士、大学士牛坤曾与纪晓岚诗词唱和,与先生亦师亦友,83岁时在济南大明湖赋诗寄侣樵一兄:堂堂去日惜华年,宦海风多拟学仙,本少才名通世事,欲凭豪气上诸天。秋风别绪萦衰草,冷露微香坠白莲,遥想卫多君子地,春风管领有名贤。
他天性笃厚,仗义疏财,家中不可资计时,依旧见义勇为。为孤侄置房产,为宗人置墓地,撰族谱,设私塾办义学,凡是四里八乡有贫困者、孤寡老人、伤残病人必然周济。景州戈其迪博学多才以书法出名,大兴画家朱英绘画出名,沧州叶芸士为官清廉,三人都在济南,虽然各有所长,却生活拮据,先生时客居于此,通过老乡兼文友的身份多方给与赞助。
沧州于咸丰三年遭战乱,城破官亡。先生作《沧城殉难录》四卷给予鞭挞。他不但攻诗文也好篆刻,有《兰根草堂》四卷、《客旋草》两卷、《兰根草舍印谱》四卷存世。同治丁卯十月抑郁而亡,因战乱不得下葬。
二十六年后,时清朝封疆大吏张之洞正在湖广任上,王侣樵四子钟正“浮海溯江来乞铭”,张之洞对王公才气节操颇多敬重,亲自书丹和篆额,并命其门人武进屠寄书丹,为这场迟到的葬礼增光添彩。道光壬辰进士刘仲珻曾喻先生为“不官不隐真诗人”,一语道尽先生生平。据说,其生前书友赵之谦就为其写有“沧州诗人王君侣樵之墓”半尺大字碑文,不落俗套,别具一格,先生临终遗言:刻碑时要减去“诗人”二字,吾方敢当。

王侣樵墓志铭篆盖

王侣樵墓志铭局部
(载《贵州文史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