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南皮金山冈
赵连义
南皮境域有个金山冈,知者甚少。其实,金山冈又名金沙岭。要了解金山冈,就得从宣惠河说起。
一
清光绪《南皮县志》卷首《疆域全图》上就明确标有宣惠河上的金沙岭。在卷之一,河渠一节“宣惠河”条中记:乾隆五年(1740),孙文定公嘉淦奏开宣惠河为运河东岸泄水。浞吴桥境,由沧州石碑河达海。后因石碑河水多,宣惠之水俱难并纳,总制方敏恪公观承分为两河。宣惠由南皮金山冈(一名金沙岭)土埂顺下,会盐山之燕子洼,经刘公渠下流至黄家庄入高湾界,东至刘王庄前入海丰之鬲津河归海。是宣惠与刘公渠本非一水,后始合渠耳。后因岁久,河多淤塞。光绪十年(1884)、十一年,金观察福曾、吴太守湘连岁督工疏浚开凿金沙岭,上接德州下至海丰城子海口,绵亘数百里。又开沧州石碑河,水始畅流。
民国时期《南皮县志》卷一《舆地志上》山川一节记有:金沙岭,在城东南五十里。挑此岭以通宣惠河。
宣惠河即覆鬴河合流。自东光柳树张入南皮境,经刘和睦庄东流数里仍入东光界,又东流入县境生刘庄,东北流入沧州界。清乾隆五年,孙文定公嘉淦奏开宣惠河,为运河东岸泄水,浞吴桥境由沧州石碑河达海……后因岁久,河多淤塞。《天津府志》:宣惠河在县东南。自东光入境,经刘和睦,其分支东北流,俗名马頬河,下流入沧州为石碑河。其正支东流,仍入东光界,东流复入县境泊家东北,经龙堂入沧州境,两岸有堤……
直隶总督李鸿章撰重修宣惠河记:宣惠河分两支:北支由石碑河出岐口;南支由金沙岭至海丰,合鬲津故道出古大沽口,皆入于海。河无来源,受德州、吴桥、东光、沧州、盐山、庆云潦水。上游南运河决辄满溢为患。乾隆初,孙文定公开此支,地势洼易受水难泄,沧州数被浸。方敏恪公始议辟南支。岁久失修,近年黄河夺运,决则水大至灌数州县,而东光尤甚。光绪九年,沧州东光之民因水掘堤,争斗相杀成大狱。于是议复宣惠河。始议行北支,既议南北分行。十年,乃邀天津道季君邦桢及候补道吴君廷斌、知府萧君世本会勘。北支既病洼,且已成平陆无河形,南北兼修则费钜。乃议定开南支。南支较长百余里,而金沙岭最称高峻难施力。吴君力以为任,因檄与天津道共治之。其海丰境内则移山东巡抚委员会修。季君迁运使,署天津道。胡君燏棻、万君培因继之。而吴君驻工督理。海丰固谓不患水,知县徐君既承台檄,督民修浚,下游遂通。十一年三月兴工,四阅月而工浚。起自东光于家洼,至盐山入山东界,记工长二万六千余丈,建减水坝一,桥梁十有七。用银六万二千四百余两,视原议节省。而原议不办之工,仍增挑四千七百余丈,大半视原议为宽深。地中得古墓及旧桥址深入土中者,皆掘出高于今河底数尺,自昔开凿所未及也。河既成,伏秋大雨,运河决老虎仓,水大于九年,众流赴壑,民情静谧。岁修无失,此后可无患矣。始议者,沮开南支,以为河势高仰、金沙中埂,既测以八线表,则海丰城子镇河底低于于家洼河底三丈四尺。而河入海丰汇鬲津,形势辽阔,天然旧墟。则以为下游多沙,旋疏旋淤者,不足信也。自金沙岭琵琶张、罗疃,皆一律深通湍行无滞。则以为无从施功者,又不足信也。方事之殷,沧州、东光牧令各以民情疑惧,至腾牍相抵,水之为患害旧矣,以黄河之水其迁徙关于天运。而汉元光中,宋自天圣以后争河流者如聚讼。武安侯食邑在河北,利河南决而邑多收。河支南北,非人力可能为也。当时势家,且欲回屈以便自私,况于百里之间蚩蚩之氓乎?渠成水至,不知有灾,则信乎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也。国朝督直隶者敏恪最久。百余年间,且嘉诸君子集议之善。而吴君力任其难,始终其事,事增而用省,其劳不可没也。
二
1992年版《南皮县志》第三编《地理》之第四章《自然环境》、第二节《地貌》中记载:南皮县境有从西南向东北走向的三条金沙岭,均为高上地带。第一条由双庙乡李家庵村起,经城关、汤庄和店子三乡至叶三拨乡的陈六拨村进入沧县境内,全长18公里,宽1.2公里,面积32400亩。旧县志称此岭为大台山:“在城北,隐隐隆隆,起伏断续,为一方胜概。行家云:此太行分脉,自西南来。”高岭处,耕层下通体为沙壤质,两侧质地逐渐变粘,多处可见古河道河槽。第二条在城东20公里,起于刘夫青乡经王寺镇至小集乡大迟庄进入孟村回族自治县。全长14公里,宽1.5公里,面积31500亩。旧志称:金沙岭“在城东南50里,挑此岭以通宣惠河。”第三条起于寨子镇,经董村和潞灌两乡进入盐山县,长8公里,宽1.5公里,面积18000亩。呈西南东北方向,是一拦河堤堰。旧志记为“古黄河”“城东南50里处,县岸高丈余、中阔里许。境内延环30余里。”堤堰东南,土质沙、粘明显,且质地层次分明,岭内凤翔乡南部和董村门堂村北通体沙壤明显。
第五编《经济》之第五章《水利》、第一节《防洪排涝工程二》“排沥工程”中有:宣惠河西为王莽河。清乾隆十一年(1746)总制方观承主持开宣惠河南支,即现在的宣惠河,由刘和睦向东入海。因系地上河历代重视治理。清乾隆三十年(1765)进行大规模疏浚,光绪十年、十一年(1884、1885)连续进行疏浚。并于1885年在范家堤建一滚水坝,以防决堤。
据《南皮县水利志》记载:1948年中国共产党南皮县委发动群众疏通金沙岭一段河道。建国前河床淤积十分严重。1950年山东渤海行署(设在德州)组织沿河各县群众进行全线疏浚,上游自吴桥王指挥庄起,至盐山的沃土止,长达150公里。1953年10月11月,东光、南皮、盐山复堤30.9公里。1954年汛前,浚深开宽金沙岭刘夫青到孟村县罗疃段,长29.28公里。1958年在南皮县刘夫青村北、孟村县王帽圈北各建拦河闸一座(后废)。
期间,金山冈(一名金沙岭)即刘夫青村西至琵琶桥(西古村桥)段,经多年对宣惠河的疏浚,因此段为地下河,河堤岸高出岭面5-6米,刘夫青村东约2公里宣惠河甩弯处,其南岸形成一个土丘,高出堤岸4-5米,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小山,当地村民称其为“大圪垯”。在当时,其金沙岭可为南皮的“喜马拉雅山”,而大圪垯可谓南皮的“珠穆朗玛峰”。
三
1965年编印的《红旗插上宣惠河》一书,有《“愚公”降服金沙岭》一篇,写道:宣惠河进入南皮县遇到金沙岭,“金沙岭是个大黄沙圪垯,从西到东四千来米。河上尽是飞沙,一刮风天昏地暗;河下尽是流沙,一见水随水漂流。宣惠河被金沙岭坍塌的流沙淤塞成了一个食道瘤,死死卡住河的咽喉,洪水不能泄,沥水不能排。”这就是金沙岭。
1964年冬,揭开根治海河的序幕,沧州地区组织7.8万名民工疏浚宣惠河,南皮参加民工1.5万。河道设计了三年一遇,弃土标准10年一遇,河道两侧各留2米滩地,左堤高于右堤1米,金沙岭一律采取桩柳护岸,放缓坡。
这次工程,刘夫青东部金沙岭一段疏深超过河底刻有“乙酉疏浚”的石猴(清1765年开挖宣惠河在河底立的标志石猴)2米,计划三个冬春完成的施工任务,仅用一个冬春就完成了,为全省根治海河创出了多、快、好、省的路子。在南皮工作的白东桥就本工程,写了一篇题为《缚苍龙》的长篇报告文学发表在《河北日报》。
1973年10月至1975年8月,利用两个冬春进行了扩大治理,总工期178天,动土3560立方米。工程中金沙岭14公里长的工段遇上流沙,有的长几华里,有的沙层挖不到底,有的是层沙层泥。流沙有四个特点:见水就流,随挖随淤,排水沟挖不出来,越挖沙越涨。流沙的出现带来了流言,说这沙在县志上写的是禁区,挖出过“流沙吞人”“以戒后人”的石猴。为降服沙老虎,他们认真学习毛泽东的哲学著作,总结过去的治沙经验,调查历史,了解沙情,召开民工座谈会,“诸葛亮”会,组织三结合战流沙小组,搞实验,找规律,集思广益,做出了形象生动的总结:“流沙流沙,沙仗水势,水助沙威,有水沙逞能,没水沙断腿。”认识到战胜流沙的关键在于排水。他们又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土层规律,治沙治水,按时完成了施工任务。1976年在龙堂建成7孔拦河节制闸一座,从此沿河用上了地上水。
金山冈,经过历代为通宣惠河进行的开凿、疏浚、扩挖,又经过多年的土地平整,原来那高耸壮观的岭峰已经不见了,但沿河两岸的土地现已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良田,两岸河堤上是茂密的树木,清澈的河水边、林荫下,是休闲垂钓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