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民间工匠技艺
郭秀武
箍桶匠
过去,民间所用的大多数木质容器,都是由箍桶匠制作的。大件的容器比如木桶、洗澡盆,小件的如洗脸盆、洗碗盆之类。

箍桶的技术,不是一般木匠所能做的。其奥妙就在于用土法计算圆周率,还要加上经验灵活操作,才能箍得牢,不漏水。尤其是箍木桶、提桶等中间呈圆鼓形的桶,更需要精确用料,精心计算。
制作木桶的材料大都是采用杉木,民间称之为“和木”。这种木材呈白色,质轻,有香味,是制作器具的上好材料。使用什么样的桶箍,反映出主人的生活水平。因此,若是家里有姑娘出嫁,再穷也要打制几副好铜箍。箍桶匠的经营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自己作坊或门面的,专门制作各种盆,桶出售,同时承接订制加工,当然也帮人修修补补;更多的一种,还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主动寻找活计。

箍桶匠的担子与其他手艺人的担子相比有着明显的特点,就是担子的一头有一个椭圆形的木桶,长约50公分、宽约35公分、高度在40公分左右,桶盖一半是固定,另一半是活动的,可以自由开启。它的作用一是用来放置各类工具,二是当凳子使用,干活时就坐在上面。担子的另一头竹筐,则放着几捆大小不同、材质不同的箍料。箍桶匠使用的工具,除木匠正常使用的刨子、锯子以外,还有3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圆刨、圆凿和板凳刨。
圆刨是“革字头”的形状,用于刨桶的外面;圆凿的凿头,呈半圆形,用于铲桶的里面;奇怪的是板凳刨,顾名思义形如板凳,不过它只有两条腿,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更不可思议的是,板凳刨的刀口朝上。这种刨子由于形体太大,无法推动。箍桶匠在使用的时候,把木板放在刨子上,推动木板即可。高的一头在箍桶匠身前,低的一头放在地上,这样刨起来很省力。
除了这些工具,麻丝与油泥也是必不可缺的。制作油泥,也是箍桶的一项绝活。油泥是用桐油和石灰膏按一定比例,经过较长时间揉搓而成的,其成分比例完全靠箍桶匠自己凭感觉和经验掌握,既不能太硬,又不能太软。
随着时代的变化,铝、不锈钢、塑料等新型材质的生活器具被广泛使用。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使得木质的水桶、脚盆等古老的容器逐渐退出了生活的舞台。
补锅锔碗匠
锔匠也是民间一个古老的行业。民间对锔匠的称谓很多,如“锔炉匠”“锔碗匠”“锔锅匠”“小炉匠”“锔漏匠”等,其名称因地域不同而各异。
锔艺是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修补器物的独特方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描绘汴京景物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已经出现了锔艺匠人的形象。而山东民间铜匠所供奉的祖师爷胡鼎真人的原型,即打油诗的开山鼻祖——唐代诗人胡令能。因其从事“钉铰”之业,故而被时人称作“胡钉铰”。根据这一考证更是将锔艺的起源上溯到1400年前的唐代。

旧时,从事铜匠这一行业的,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只锔碗、盆,水缸等陶瓷器皿,从业的手艺人挑着一个挑子,一头是小木凳,供干活时坐着;一头是带抽屉的小木柜,放置干活的各种工具,其中最主要的是金刚钻头,还有扣钻头的小铁碗、弓子、小钳子、小锤子、油灰(腻子)盆、装各种锔子的铁盆等:柜上挂一面小铜锣,随着挑子的晃动,发出声响。他们有时候也吆喝:“锔盆锔碗,锔大缸啊!”

另一种情况,则是只锔锅,而不修理陶瓷器皿,操此手艺的匠人,一般推着小推车,车上放着修理的工具和加热用的小火炉等。他们不仅能修补锅的裂缝,还能补窟窿。他们的吆喝声为:“补锅哟,补漏锅!”
第三种,是既锔碗,又补锅。这类手艺人也是挑着一个担子,一头是设计巧妙的四屉柜,内放各种工具和材料,柜上同样挂着一面小铜锣;另一头是一个风箱和长方形的小火炉。他们不吆喝,凭着锣声,住户就知道是干什么的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锈钢锅、高压锅、电饭煲、电磁炉等现代厨具,早已替代了昔日煮饭用的大铁锅。偶有使用铁锅的,在破碎之后,无非再花钱买一口新的罢了。而那些不慎打碎或裂纹的瓷盘、瓷碗,也都是一抛了之,至多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锔匠这一行当的生意逐渐冷淡消失。
竹 编
竹编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行业,据史料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李冰在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时,就使用了大量竹子编成的“竹笼”。

秦、汉时期,竹编扇子、斗笠、席子、帘子等,已经在民间广泛使用。到了宋代,竹编的技艺日益成熟,不仅竹编的生活器具异常丰富,还出现了许多竹编工艺品。篾匠们除了能用竹篾编织花灯,走马灯,香篮,花篮之外,还能编织各种字画,工艺极其精美。清末民初,是我国民间竹编行业的鼎盛时期。
蔑匠担也是典型的“八根系”,一头是工具箱,一头是材料架。工具箱,为木质结构,椭圆形状,尺把高,箱盖打开以后形成一个半圈形敞口,里面装有篾刀,小锯、刨子、小凿之类的必备工具。有一种特殊的工具是篾匠独有的,即“度篾刀”。它像一把铁打的小刀,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不论它插在任何地方,柔软的竹篾都能从小槽中穿过去。担子另一头放着长短不等的竹片,竹架上挂着锯子、圈成圆圈的竹蔑,下面挂着一些竹筛、竹篮之类的半成品,可以说是既是材料架,又是展销台。

竹编的编织技法很多,有垂直经纬编、六角六方编、三角眼编、多边钱眼编、虎头眼编、转角立体编、回旋还原编等各种编法。编织篾席的工序,与其他竹编器具一样,都要进行剖竹、刮篾。等把竹篾一条条剖好之后,即可开始编织。
上个世纪50年代,南皮就组建了由东福贵任社长的“南皮县皮麻竹器合作社”。合作社把分散在当地民间的竹编艺人吸收到合作社中,从南方购进原材料竹子,经过深加工,如竹筐、竹帘、竹篮、笼屉、竹篓、暖壶外套、竹笼、凉席等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投放市场。因竹器品不受虫蛀,经久耐用和对器皿的保护作用,且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深受百姓的青睐。
竹编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些隐语行话。如将毛竹称为“青龙”,将从事的手艺称为“捉青龙”,刀为“青锋”,锯为“百脚”,钻为“刻孔”,刨子为“削光”,度篾刀为“杀关”,笼筛为“千人眼”,箩为“坐头”,吃茶为“慢山”,饮酒为“盘山”,工钱为“穿头”等等。
草 编
据记载:最早的草编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另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有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秦汉时期已在民间广泛使用的草编品如:草鞋、草扇、草帘、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了浦草编制的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的蒲帆。
南皮民间,就地取材编织草编制品是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技艺。如芦苇、玉米皮(当地人称棒子泡)、蒲草、马蔺草、麦秸莛儿、蓑草、秫秸杆儿、荐草、茅草等,都是草编品的原材料。这些适宜草编的原料都具有草茎光滑、节少、质地柔韧和较强的拉力性及耐折性。经过精选加工,在草编艺人的手中便变成了草鞋、草帽、蒲团、蒲墩(茶壶保温外套)、草席、稿荐、苇箔、秫秸箔等一件件造型精美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
南皮草编技法主要是平编、精编、拧编、经纬编和立编,所用工具是一把剪刀。加工工艺过程主要是:
1、要选择柔韧性强的草本植物,进行梳理、精选;
2、要把选好的原材料进行粗加工,如玉米皮,要先劈成条状,再经过一种特制的纺车拧成绳。蒲草。要用剪刀剪掉两头,处理宽、窄厚,薄一致的草条;
3、选择平编或立编、经纬编其中的一种形式或组合形式,要根据图案或模型(木制、圆型或椭圆型)沉材料湿编;
4、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混编。最常见的是蒲草和玉米皮儿的混编,因蒲草和玉米皮儿是红白两种颜色。根据草编艺人的设计,可以编织出各种图案的花色制品;
5、产品成型后,要经过烘干、晾晒,整型过程,一件完美的草编制品才算完成;
6、对制品的要求,平编产品须匀称、无破头、流畅;主编产品除匀称外,还须有骨架、立体感、流畅、无断茬;精编要求产品要紧密、匀称、大小材料搭配得当无缝隙。
柳 编
柳编同草编一样,是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由于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均匀,多被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生活实用品和工艺品。
据考。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柳编的篮、筐。春秋战国时已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并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到了唐代出现了柳箱。
宋代,沧州一带,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随着柳编工艺的不断发展,在南皮当地民间出现了如衣箱、笸箩、簸箕、草筐、抬筐、笆斗、笊篱、浅子、柳条帽、大车栏箔、小车扁篓、粪箕、粮囤仓围等出自柳编艺人之手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到后来,柳编的原材料也从单纯的柳枝扩展到柽柳、桑条、荆条和紫穗槐,其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南皮外贸公司(后为外贸局)就把当地的草编和柳编制品作为出口创汇项目。选定了寨子、罗寨,龙堂,双庙五拨等30余个村作为草编和柳编加工基地。
利用当地的资源主要以玉米皮儿和蒲草为原料编织的各种食品包装和篓类,产品10余种和以柳条为原料编织的大小不一的各种筐、蓝类产品20余种,其制品销往港澳地区和日本。
编织工艺大致可分为三种:即盛物类编织工艺、组装类编织工艺和经纬编织工艺。编织技法大致可分为五种:即平编、绞编、勒编、砌编、缠编。
平编。是编平面席箔类的技法。其特点是经纬交织,互相穿插掩映,可挑一压一,可挑二压二,亦可挑一压二、挑二压一,从而形成交叉编织纹样。
绞编。纹编是以经纬编压为主要特点的技法。它和平编的不同之处在于经编方面,平编的经纬相同,同时动作,往前编织。而绞编则先编排好经桩,然后以编条交叉上下穿行于经桩上下,循环绕行。
勒编。勒编是传统的柳条编结技法。用勒编做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系货”。其法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间。穿一次,绕扣勒紧,民间所见簸箕、笆斗、箩筐、柳条包等。均以此法编织主体部分。
砌编。砌编是传统手工编织的日常技法。用砌编制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砌货”。其法多用于圆形器物的编织。方法是将编织物聚合成把,然后用较结实的篾片将这些束把穿起来。
缠编。缠编是一种辅助工艺,但必不可少。主要用于条编器具的边沿、把手部分。其法以坚硬的材料为芯,在芯的外面,用柔软的条子按一定方向缠绕,使其起到固定和表面装饰的效果。
石 匠
石匠,是一种不仅要靠技艺,而且更要靠体力工作的行业。单就普通百姓的生活来看、也绝对离不开石匠的贡献,比如建筑时所用的阶檐石、门础、石鼓;喂养牲口家禽时用的马槽、猪食槽、鸡槽;农耕时所用的石磙(碌碡)、砘子,以及居家生活使用的石臼、石磨、石凳等等,几乎遍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石匠常用的工具有二锤、錾子、钢钎、红线墨斗等。其中錾子是最主要的,也是用得最多的工具。錾子,是用坚硬的钢材制作而成的。錾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尖錾,呈锥形,像钉子一样;另一种是平錾,是平口的。尖錾一般是用来打窝、镂空用,而平錾则是在后期铲平用的。

石匠这一行,也有粗细之分。粗石匠一般是在山上采石,然后将石对切成大小长短不一的原料石。细石匠则是在山下或磨或雕等。石匠一般都是集体作业,但也有一类石匠却像其他手艺人一样,依靠走街串巷招揽生意,那就是錾磨匠。
“錾磨哟——錾磨——”在旧时的乡村街头,经常会听到这样声音悠长的吆喝声。这就是錾磨匠在招揽生意。
传说,到了春秋末期时,鲁班发明了礳。扁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磨扇。石磨用的时间久了,因为磨齿的边沿被磨损圆滑了,就磨不出面了。这个时候,就需要请錾磨匠来对石磨进行一番维修。随着时代的发展,电磨早已替代了石磨。錾磨匠行当渐渐地离开了人们的生活。
铁 匠
铁匠是以铁为原料,制作加工各种农用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老行当。
说到铁匠,不能不提及三国时期著名的艺术家——嵇康。嵇康作为一代名士,却有一个与文人的雅趣格格不入的爱好。那就是打铁。嵇康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柳树,每到春天,柳枝发芽,形成了很大的一片绿荫。这时候,嵇康就在柳树下支起炉火,开炉打铁,便留下了“柳下锻铁”的典故。

旧时,从事打铁这一行业的手艺人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有固定的作坊,称为“铁匠铺”;另一种方式则是师徒几人合伙推着工具,走南闯北去打铁,后者多称为“铁匠炉”。
讲究一点的铁匠铺,每锻打出一件农具或其他的器具,都会在器具的暗角处印上一个“李”字、“工”字,或是花瓣之类的记号。他们通过这种方法将自己的产品与集市或杂货摊上的那些劣等品区分开,以此维护自己的声誉。
那些流动的铁匠炉,一般都是由三个人组成的。旧时,铁匠的手艺是不外传的,只能一代一代地传给自己的亲人。因此,三者的关系,要么是父子,要么是兄弟,再不就是叔侄。铁匠们走南闯北,全靠两只脚板和一辆木架子独轮车。铁匠的独轮车货架子在车轮两侧,中间突出的轮子要用木条包起来。车盘很大,装东西自然多,那车架子的木工活儿都是明榫暗嵌的,精细而牢固。一辆架子车推着全部家当和干活儿的家什,如风箱、铁砧、大小锤及夹钳等。还有生活用品,如米、面、油盐等。
铁匠学艺,需要先从帮手开始学活,待到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主锤就叫他学着抡大锤,干副锤的活。从不熟练到熟练,再到巧干,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副锤了,当了副锤之后,要细心观察主锤的动作和技巧,慢慢地学习和掌握,就能成为主锤了。
铁匠这个行业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许多隐语行话,比如他们将炉灶称为“红摆”,铁砧称为“硬汉”,大锤称为“千挝”,手锤称为“输掖”,夹钳称为“钳红”,风箱称为“抽风”,剪刀称为“两开交”,煤炭称为“养红料”,煤屑称为“落红”,钢称为“九锻头”,铁称为“怕风火”等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机械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渐渐地从人们的身边远去了。
抢剪子磨菜刀
“磨剪子唻——抢菜刀——”
旧时,无论是在城镇街市,还是在乡村的小巷,时而会听到磨刀人高亢悠扬、抑扬顿挫的哟喝声。而且这一声声划破长空的吆喝声,往往还有响器相伴。

磨刀人所用的响器有两种,或是铜号,或是铁镰。使用铜号时,先将号对开举起,憋足劲,“滴滴、嗒嗒”一吹,接下来便吆喝一声“磨剪子唻——抢菜刀——”那吆喝声的响亮程度,与另声不相上下,能够传出老远。使用铁镰的时候,手提一串互相搭连的长方形厚的铁板,前后一晃,便“当啷、当啷”作响,跟着便是一声吆喝。这种响器,行话叫“抢镰”,也有的地方称为“犁铧片”。

磨刀匠是伴随着金属刀具与剪具的广泛使用而出现的。磨刀剪的手艺,从何时开始成为民间一个专门的行业,并开始游走于市井招揽生意,并没有详实的史料记载。而在南宋文人吴自牧撰写的记录南宋都城临安世情风物的著作《梦梁录》里面,便有“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的记载。由此可见,这一行业至迟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这一行当的手艺人谋生,绝少群聚,都是形单影只地在街巷游走。磨刀匠的行头好像都是肩扛一条长凳。一头固定两块磨刀石,一块用于粗磨,一块用于细磨,凳腿上还绑着个水罐。另一头则绑着坐垫,还挂了一只篮子或一只箱子,里面装一些简单的工具,如抢刀,水刷、水布、锤子等。
民间平时所用的刀具很多,诸如砍柴刀、裁纸刀、斩骨刀等,剪子也分为很多种,如长剪、短剪、宽剪、窄剪、圆头剪、尖头剪等等。磨刀匠在磨刀剪的时候,不仅要了解刀与剪的种类和用途,还要懂得怎么开磨。这是一个有经验的磨刀匠所必须具备的,否则不仅磨不光亮,而且也不够锋利。
木 匠
木匠,是人民生活中最不可缺的工匠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都将之列为“八作”之首。
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木匠这个职业。相传明熹宗朱由校就因为酷爱木工制作,而被后人称为“木匠皇帝”。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星光闪耀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就是木匠出身。在民间,传统木匠分为“粗木匠”和“细木匠”两类。修造房屋者为粗木匠,也有的地方称为“大木匠”。从事制作家具和各种雕刻工艺的木匠,称为“细木匠”或“小木匠”。

无论古今在数位木匠师傅组成的小,组里面总会有一位领班师傅旧时称班,,为“掌墨师傅”。这也是技术最高的木匠师傅,深受众人的信服与尊敬。掌墨师傅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构件的形状尺寸。他不需要画图纸,图纸早已经印在他的脑海里。无论建多大的房子,只要雇主说出尺寸,他的心里就有个大要,而后将尺寸大小画在将要制作的木材上。负责制作的木匠,依据尺寸、形状制作就可以了。所有构件制作完毕之后,经掌墨师傅查验无误后,再进行组合。
细木匠擅长制作家具和雕花,以细活拿手。旧时的婚嫁仪式。少不了细木匠打制的新家具与陪嫁品。细木匠中的专工木匠种类很多.他们有的只做一种或有关的几种活儿。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著《日用俗字》中.就罗列了细木工的极为繁多的种类:“方桌琴床枨坚固,抽屉橱柜木焦干。书柜衣盆高架搁,椅桌榻杌细藤穿……”
木匠行话称墨斗为“提炉”、刨子为“光子”,锯为“洒子”,尺子为“较量”。斧子为“百宝斤头”,做门窗为“穿墙”,做窗扇为“开风洞”,锯木头为“洒一洒”,凳子为“垫身”,椅子为“反背”,桌子为“四脚撑”等等。

木匠还有不少忌讳,如做完活打扫场地时,一定要留一些刨花给主人收拾,表示以后还有活干。但在做棺材的时候,绝不许留刨花给主人,因为那是不吉利的象征。木匠拜师学艺,尤为讲究。哪个人想学木匠,需要一位有威望的人士做“保人”,领着拜师人到师傅家,由保人当面讲明师徒之间的约定,学徒期限为三年零一节。学徒期满后。师傅会送一套工具给徒弟。这既表示对徒弟的关爱,又蕴含你已学成,可以离开师傅独立丁作之意。另外,徒弟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继续留在师傅处从业,二是可马上离开师傅去开创自己的天地。
印染匠
印花染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我国印染工艺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使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中国古代染色所用的染料,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随着印染业的发展,许多主要的染料,如蓝靛、茜草、红花、黄栀等染色植物,已多数由野生采收改为人工种植,成为早期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经济作物。
染坊,是染布的作坊。旧时的染坊,有“大行邱”和“小行邱”之分,清末民初还出现了“洋色邱”。大行以染成批布匹为主,以流水线的方式,规模化生产。小行以染零星杂色布料及旧衣为主,事无巨细,样样都要拿得起来。而“洋色邱”,是指专门使用外国进口染料的染坊
还有一种走街串巷的染匠。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现场染色。且立等可取。因此,这种便捷式的染匠担,备受人们的欢迎。过去.人们在旧街老巷里,时常会听到“染衫、染裤、染布……”的吆喝声,他们有的挑担,有的推着独轮乍,其工具无非是小炉、四方形水铁罐和各种颜料。有的染匠还捎带着自已染好的布料,一是作为招幌;二是有需要的人可以购买现成的布料。
染布行内部,也有许多隐语切口,比如他们将染料称为膏子,染缸称为”墨悲”或“酸口”,石灰称为“白盐”,染缸下的地灶为“地龙”,待染的棉纱为“千绪”绸布,为“软披”。棉布为“硬披”,衣服为“片子”等等。此外,在所染衣物布料的颜色名称上也是以暗语称之,如绿色为“翠石”,靛青为“烂污”,白色为“月白”,浅蓝为“鱼肚”,墨色为“蓝元”等等。这些隐语切口的产生,其目的就是维护本行业的利益。
瓦 匠
瓦匠,又称“泥瓦匠”“泥水匠”“瓦工“等,是专门从事砌墙、盖房等活计的手艺人,时至今日,瓦匠行与人们的生活仍息息相关。
这个行业起源于何时,并无详细的史料记载。但是,当先人们懂得营造房屋的时候,这门手艺便随之诞生了。据考古发掘证明,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产生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由此可见,泥瓦匠这一行当的历史之久远。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人们将泥瓦匠称为“师傅”,由此可见人们对这个行业的尊重。
泥瓦匠常用的工具有瓦刀、灰板、抹子、线坠、小尺、刨锛、锤头、墨斗等。泥瓦匠跟木匠一样,也是奉鲁班为祖师爷。不过,泥瓦匠这个行当,却没有木匠行那么多的忌讳与讲究。当然,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本行业的隐语切口.如泥瓦匠将瓦称为“翘饼”。砖称为“土薯”,瓦刀称为“齐头”,和泥刀称为“拖平”,盖瓦房称为“出山”,开窗口称为“做龙门”等等。
现在那些头戴安全帽、攀登在脚手架上,建造的动辄就是数十层摩天大厦的建筑工人,与昔日泥瓦匠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弹棉花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花”,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了。元代农学家王桢在其撰写的《侬书》里面,对弹棉花有这样的记载:“木棉弹弓,以竹为之。长可四尺许,上一截颇长而弯,下一截稍短而劲,控以绳弦,用弹棉花,如弹毡毛法,务使结者开.实者虚:”通过这段文字的记载可以看出来,弹棉花工艺在元代时就已经十分成熟了。

所谓“弹棉”,就是在棉花去籽以后,用弦来弹成棉絮,以备纺线和做被褥、棉衣之用,是将旧棉弹成新棉的。旧棉花之所以要弹,多因被褥的棉花胎睡了好几年之后,被压的又薄又硬.逐渐失去了保暖的作用。经过弹棉匠一弹,棉花胎变得又松又软,盖在身上不仅恢复了保暖的作用。同时也令人感到舒服。过去,每到农闲时节,时常能够听到“弹棉花,弹棉花喽……”的吆喝声。弹棉匠的扁担,一头挑的是大弹弓和牵线杆?另一头则是碾饼、弹锤之类的工具。
当地弹棉花的弓子,大多采用自然生长的弯曲树木;南方弹棉花的弓子,基本是采用竹片制成的。尽管弓子的用料不同,但弓弦都一样,都是采用牛筋。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弹棉的工艺已经被机械化操作所替代。
榨油匠
榨油匠,就是以黄豆、花生、芝麻、棉籽、油菜籽等为原料进行榨油的工匠。

榨油从业的作坊.称为油坊。过去的油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规模较大,常年营业;另一种则是季节性的,多是在秋后营业,规模也比较小。选在秋后营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秋后油料作物充足.再一个是在入冬之后。油料作物的出油率高。
油坊无论大小,其设施基本差不多,双灶台、一副石碾子、一根硕大的榨油木、一个悬空的油锤等。所用的木材,多为檀木、夜合、皂角等坚硬而有弹性的老树。
旧时,开油坊也有很多禁忌。譬如坊址不能设在村落中间,怕油锤撞击时,惊天动地的轰响。震断了村中的风水龙脉;开榨期间,油坊内的所有事务均有男人打理,惟恐女性冲撞了油神;油匠在油坊里作业,最忌讳说“把式”这个词,因为“把式”与“把屎”谐音,“一把屎”是说明饼没有做好,榨出来的不是油,而是干稀都有的油渣……
榨油匠这个行业也有很多隐语切口,比如将芝麻称为“尖口”,菜籽称为“末老”,黄豆称为“笼口’,麻油称为“滑老”,菜油称为“清老”,豆油称为“浑老”,熬油灶称为“老虎”,黄牛称为“摆老”,驴称为“条鬼子”,石磨称为“火轮子”。油榨称为“逼照”,豆饼称为“薄板”,油勺称为“兜子”,油篓称为“笼子”。油缸称为“大口”等等。
星称匠
秤是商品交易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如果没有秤,恐怕大多数交易会变得混乱、无序,甚至闹出许多无谓的纠纷。
秤。是公平与诚信的象征,更像是一条无形的“法规”。现在所见的称大多是电子秤。但是,只要细心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仍有许多商贩在使用杆秤。杆秤虽然没有电子秤称重和计价快捷,但它的优点是便于携带,所以至今仍在使用。
当然,现在所用的杆秤,也基本上都是公斤秤,这与古代的杆秤也是有很大区别的。那时,杆秤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样便出现了以专门制作和维修杆秤为业的工匠,即“星秤匠”。
星秤行的出现,是随着杆秤的诞生与广泛使用而发展起来的。关于杆秤的起源,在民问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相传,在春秋末期,大商人陶朱公受提水的横杆启发,发明了杆秤。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计16颗星星为记号,在秤杆上刻下16颗星花。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颗星来表示.俗称“柴秤星”。另外,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皆是在秤砣与秤钩成平衡时秤砣的悬点。确定好“定盘星”之后,就是一把好秤了。如果商人给顾客称量货物少给一两,则缺“福”;少给二两,则表示既缺“福”还缺“禄”;少给三两,则表示“福”“禄”“寿”俱缺。
秤星的颜色,必须为白色或是黄色,不可用黑色,表示用秤做生意的人,心地要善良,不要昧良心,不要做黑心的生意人。
其实,木杆秤是在东汉初年才出现的。而第一杆称重更加精细的戥秤,则是在北宋景德年间,由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发明。
秤乃国家计量器具,非同儿戏。因此,最早的星秤行是由官府统一指派的,私自制作杆秤属于违法行为。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杆秤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仅由官府指派的那些工匠来制作,显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年久杆秤需要修护。仅凭已有的工匠,显然不能完成这些日益繁杂的事务。于是,官府渐渐地放开了对星秤这个行业的管理,使其慢慢地成为民间的一个行业。
星秤匠的手艺为家传式。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流传下来。杆秤总体分为秤砣和秤杆两部分,秤秆又有秤钩、秤盘、秤刀、秤系、秤星、秤箍等部件组成。称砣为生铁铸成。杆秤看似结构非常简单,其实制作工序极为复杂。据说传统古式杆秤的制作,有150道工序。
接生婆
接生婆,就是旧时民间以替产妇接生为业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对其称谓也存在着差异,如“稳婆”“产婆”“接生婆”“老娘婆”“收生姥姥”等,属江湖三姑六婆之列。
所谓的“三姑六婆”,据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撰写的《辍耕录》记载:“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其中的稳婆,即接生婆:接生婆最早形成于东汉时期,到了唐、宋时期,这一行业已经非常盛行了。
千百年来,生儿育女乃是家庭大事。每当一户人家娶了新娘了,总是盼望她们早早怀孕,并且能够生个大胖小子以传宗接代。于是,人们在过春节时,常常在新娘子房中贴一张“麒麟送子”的年画。
接生婆,一般年龄在40至60岁之间,大多有生儿育女的亲身经历。接生婆所使用的接生工具很简单。就是一把剪刀、一块毛巾、一个脸盆。做这一行,经验往往比技术更重要。过去,没有什么检查仪器,对孕妇腹内的情况只能凭着经验估摸。那些有名气的接生婆,大多是通过多年的接生实践磨练出来的。
无论贫富,生孩子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头胎分娩,做丈夫和公婆的既高兴又担忧。世间常有“阴阳一张纸,生死一呼间”之说,所以,其家人把接生婆视为送子的观世音、救命的活菩萨。

当婴儿呱呱坠地时,接生婆迅速鉴定性别,并马上向屋外通报。若是男婴,接生婆习惯用毛笔杆片为婴儿切断脐带,象征着长大后能识文墨,会做官;如果是女婴,通常采用破碗片或家用剪刀切断脐带,象征着长大后成为善于料理家务,精于女红的贤惠女人。
笫三日,接生婆复又登门,替婴儿“洗三”。在中国占代诞生礼中,“洗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再一个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过去,妇女生产只能碰运气,顺产算是福星高照。但当遇到难产的时候,接生婆会依靠自己多年接生的经验来应对。比如产妇晕血,就用铁秤砣在醋里烧热了,放在产妇鼻子下熏;遇到婴儿两脚先下的“连环生”,就用手把两小脚稍微托托,婴儿小手会向上抱头.就安然生产了;若遇到一只手先下的“左手生”,只要放一点盐在小手心里,那小手便会缩回去;如果仍生不下来.接生婆通常会拿一根扁担压在产妇胸口,找两个人分别按住扁担的两端,以防止孩予往上走……
在接生行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接生婆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许多行话:如她们称孕妇为“锁母”;羊水外溢为“报喜”;分娩为“才喜”;男婴称为“多头”;女婴称为“添头”;脐带为“长命”;胎盘为“儿衣”;剪刀为“交脐”;草纸为“垫子”等。、若是产妇或婴儿不幸夭折称为“归原”;有钱人家为“高枕头”;穷人家为“草枕头”;接生工钱为“拆红”;赏银为“看好钱”等等。
在20世纪60年代,政府曾对各地的乡村接生婆陆续进行了短期技术培训,强调科学、安全接生。并免费配送每位接生婆工作服、手套、药箱等简单接生工具。
这种半传统半职业的接生婆行业已经逐渐被到医院生育所代替。
杀猪匠
杀猪匠又称“屠夫”或“屠户”,是专门负责杀猪的手艺人。过去,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养猪的传统。待猪养大之后,无论作为商品出售,还是留作自己食用,都需要杀猪匠来宰杀。
杀猪这个行业,是随着家猪饲养的扩大而产生的。杀猪虽然是一个看似粗俗的行业,但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屠户出身的名人。如战国时期信陵君的食客朱亥,便是一名屠户。他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西汉开国元勋、著名军事家樊哙也是屠户出身。这些屠户出身的历史名人,确实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谈资。

在过去,杀猪行与其他行业多少还有一些区别,并不是说会杀猪就能当杀猪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杀猪匠是由地方政府指派的。这是因为他们除了要给人家杀猪之外,还担负着另一个职责,那就是要替政府收取每一头猪所要缴纳的“屠宰税”。
杀猪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行俗行规,比如杀猪匠这个行业将三国时期蜀国猛将张飞奉为本行业的祖师爷。当年,张飞能够在当阳桥前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兵,据说就是因为长期给猪吹气,练就了巨大的肺活量。旧时,民间不少地区的屠宰行会,都建有张飞庙,专祭张飞。
杀猪匠在杀猪时,忌讳一刀杀不死,认为那是来年财运不顺的征兆;杀猪匠还忌讳杀怀孕的母猪,“一刀不伤二命”是杀猪匠谨守的行规。
除此之外,杀猪这个行业还规定了一些禁止屠宰的特殊日子,例如,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二月十五日,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生日;四月初八,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生日;八月二十七日,儒教始祖孔子生日等
杀猪匠在长期从业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众多的隐语切口,如将猪称为“帝子相”,羊称为“长髯公”,马称为“风子”,牛称为“叉子”;刀称为“尖峰”,斧称为“叶锋”;宰杀称为“撂倒”,剥皮称为“脱袍”,刮毛称为“褪光”、剖腹称为“净身”等等。
杀猪匠除了为别人杀猪之外,往往大都在集市坊间设有一肉摊或肉铺。因此,他们既是手艺人,又是生意人。而今,民间杀猪这个古老的行业,也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修脚匠
修脚又称“剔脚”或“画皮”。从事该行业的手艺人,专门为人修剪趾甲、治疗足疾,是一种十分古老而又传统的服务行业。

修脚术是中医外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采用中国传统医术和刀法相结合的疗法治疗,与中医的针灸、按摩并称为中医的“三大国术”。
中国“修脚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初见端倪。由于人类的生理因素,趾(指)甲不断生长,严重影响生活和劳动,人们便会不自觉地用牙咬或用手将其折断。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开始使用经过打制的石刀和贝壳割磨趾甲。
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面,就有了“病足”的文字记载。另外.在中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里面,就记载了关于治疗脚病的精辟论述与药方。在隋朝时期的医学著作《诸病源候论》中,也有关于胼胝(脚垫、老茧)和肉刺(鸡眼)的记载。由此可见,修脚行业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修脚匠服务的内容包括修脚趾甲、刮脚、捏脚、修脚垫、剜鸡眼等。修脚技法变化多样.操作中持刀有“三法”:捏刀、逼刀、长刀;持脚又有“八法”:支、抠、捏、卡、拢、攥、挣、推;修治又有“八法”:抢、断、劈、片、挖、撕、分、刮。一个好的修脚匠。需要掌握好刚柔并济、深浅得当、快慢有致、轻重适宜的原则,在技艺上要达到“出手轻、铲得圆、断得净”9个字的标准。
修脚主要依靠师承关系,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徒时,先练习削筷子,后练习削肥皂,最后在自己的脚趾上试刀。只有练习到修脚刀在自己的脚趾间游刃有余时,方可出徒营业。
旧时,修脚匠的营业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澡堂、浴池内服务的,他们受雇于店家,行话称“做平活的”,也叫“画皮”。浴客洗完澡之后。让修脚匠修脚按摩,有病治病,无病也能舒络筋骨、解除疲劳:每次收费几文小钱,价格便宜公道。
另一种修脚匠则是在集市、庙会或者城镇的路旁设摊营业。他们一般是把一方红布铺在地上,摆上道具、药物和往日割下的脚垫、鸡眼。身后悬挂一块白布,上绘脚形,标明各种疾病。讲究一点的修脚匠,还会用竹竿横三竖六搭一个“窑棚”,绳子要往里缠,也不系扣。修脚匠坐在矮凳上,让患者对面坐下,将脚翘起,放在匠人的膝上。匠人手拿刀具,熟练地割下厚厚的脚垫,或挖出深深的鸡眼。术后不久,患者的病脚便康复了,走起路来就舒服多了。
有些修脚匠的摊位并不固定,而是像那些江湖游医一样,走街串巷招揽生意。最初,他们并不吆喝,而是双手分别拿着一块5寸长、2寸宽的小竹板.相互不停地敲击着,以此作为招揽生意的方式。其敲法是:慢三下,顿一顿,再紧敲二下。人们一听,便知道是修脚的来了。后来,也有一些修脚的,边走边吆喝:“修脚啊!捉‘猴儿’啊!”。这些修脚匠一般是腋下夹个包。里面是修脚用的几样工具和治脚疾的药粉。他们是专门为那些不愿意进澡堂子或没工夫进澡堂子的人在家里或街头修脚。
现在的修脚匠,大都在专业的修脚店里营业,而且需要有职业资格证书方能从事此业。
剃头匠
旧时,理发师称为“剃头匠”,被认为是一种侍候人的行业。剃头这一行,是在清军入关以后才兴起来的。
在清代以前,汉族人是留发的,不论男女都是蓄满发。男子谓之“拢发包巾”,状如今日所见之道士发式:所有人都严格遵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训。否则,就要被别人视为不孝。那时候.为人护理头发的叫“篦头匠”。顾名思义,就是为人洗发、梳发的匠人。类似今天的养发、护发和美发。
清顺治二年七月(1645年8月),清廷为了加强大清王朝的统治,不顾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强行令百姓一律按照满族风俗剃头梳辫。若有人违抗或逃避,杀无赦!

鉴于此,有些男子就躲在家里或藏在隐蔽处以逃避剃头。于是,清廷军士又挑着剃头的工具走街串巷找人去剃头。剃头挑子遂由此而兴起。
当初的剃头匠全部为官差,穿官衣,领俸禄,剃头也不收费。开始时,剃头工具都是由官府统一制作,发给剃头匠。私人不准制作,不得私自增减。这些人和工具,都与当时的军事和时局有关。

由于需要剃头的人数量众多,会剃头的士兵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于是,清政府便责令军营中的农夫学习剃头,作为官差之需。于是,剃头匠逐渐由官差变为私人营业。剃头匠则成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种职业。开始收费了,但剃头匠所用的挑子、工具,仍一如旧制。
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又掀起了剪辫子风潮。于是,剃头匠又成了最忙、最出风头的人物。当时,理发不仅是为了美观,而是一件革命大事。剃头匠以“除此数存之胡尾,还我大好之头颅”而自豪。
剃头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营业方式逐渐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闹市集会上搭一布棚或租赁铺面,挂上招牌,称为“剃头铺”或“剃头棚”;另一种,则称为“剃头挑子”。
剃头挑子,又分为“下街挑子”与“桥头挑子”:前者是走街串巷,后者是固定在某一个桥头。
旧时剃头,除了打理满头青丝之外,剃头匠还要给顾客修面、刮胡子、按摩、捶背、掏耳朵等。为了讨好顾客,剃头匠都会拿出绝活,进行按摩。睡落枕的脖子、岔气的腰背,三招五式,就能手到病除。
剃头匠这一行的讲究很多,不能喝酒,不能吃葱、蒜等带刺激味的食物。出家人来剃头。不能说剃头,要说“请师傅下山落发”。僧道剃头的规矩也不同,给僧人剃头要从前到后一次剃通,俗称“开天门”;给道士剃头,则是从后向前一次剃通。
剃头匠逢到“剃红头”(给婴儿剃头)时,规矩最多,而且要上门服务。当然,主人家的报酬也极其丰厚。在“剃红头”时,有两个规矩剃头匠必须严格遵守:一个是在剃头时,若婴儿大哭大闹,剃头匠不可开口,只能闷声干活。据说,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变得文雅而温顺。再一个就是毛发不能剃得太干净,寓意着孩子一直都身体健康。
旧时,剃头匠使用以“唤头”作为招揽生意的响器。但必须按规矩使用,要做到“三不鸣”:一是过庙不呜,怕惊了庙内的鬼神;二是过桥不鸣,怕惊了水里的龙王;三是过剃头棚不鸣,怕搅了同行的生意。
剃头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众多的隐语切口,如本行业将从事剃头的称为“取三”;大人头称为“度山”,小孩头称为“秧身”,和尚头称为“揪光马驴子”,婴儿头称为“红顶”,死人头称为“西方苗子”;剃刀称为“青子”,剪刀称为“片子”.木梳称为“稀龙”,磨刀石称为“山货”,扁担称为“天平秤”等等。
随着美容理发业的迅猛发展,剃头挑子逐渐从城乡的街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理发店和美容院。
纺棉线
纺棉花又称“纺线”“纺花”等,就是将棉花纺成纱线,作为织布的原材料。旧时,纺棉花是农村妇女们的一项主要活计,也是必须掌握的女红。
纺棉花所用的工具称为“纺车”。关于纺车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一书中,该书里面将纺车称为“繀车”或“道轨”。
在民间最常见的,还是那种结构简单,轻巧便捷的手摇纺花车。
手摇纺花车是由车梁、转轮、锭子、摇柄等几部分组成。除了锭子之外,其他都是木头制作的。右端是一个用木条拴绳做成的,直径不小于半米的驱动轮,轮子的轴上装有“L”形短圆木手柄;左端是装在轴承上的锭子,铁做的、直径几毫米,为从动轮。驱动轮与从动轮之间,采用绳子系紧。在摇动手柄的时候,驱动轮转动虽然不快,但细细的锭子却旋转如飞。

纺花时,必须先搓出棉条。搓制棉条时。左手拿着一根像秤杆一般粗细的杆子,右手握着一块像泥水匠砌刀一样的擀板;随后,在杆子上裹上一层棉花,并用擀板压住,滚动一会儿,直到滚成一根均匀的长条.而后把杆子抽出,一根棉条就擀好了。一堆棉花能够擀好多棉条,然后整齐、均匀地码放在笸箩里面,待纺花时用。
纺花妇女坐在纺花车前面,左手捏住棉条的一端,扯出很少几丝,捻在一起,缠在锭子上。这时候,右手转动摇柄,锭子就会飞速运转起来,发出悦耳的“嗡嗡”声。纺花人左手以大拇指捻动棉条,用手轻轻地往后抽拉,一根棉线就纺出来了,右手连续不断地摇,左手就缓缓地往后伸,整个身体也随着往后仰,直至再也仰不过去为止,就退一下转轴,锭子上就绕满了一个圆纠纠的穗子了。在外人看来.纺花人的身姿极为优美.宛如白鹤亮翅一般。
旧时,由于工业落后,人们穿的衣服大都是自已手工缝制的,且以棉布料为主。棉纱,是制作棉布的必需原料。因此,纺棉花在过去的农村十分盛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纺棉花。有的人家是替别人加工棉纱,也有的人家是将纺好的棉纱留作自己织布的原料。
农村的女子,往往从八九岁就开始学习纺棉花。她们或师从母辈,或师从姐嫂,然后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最终成为一个个纺棉花的高手。
纺花的妇女,对纺花车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惜它们。“嗡嗡、嘤嘤”的声音,陪伴她们走过了一段又一段艰辛而充实的时光,直至青丝变华发……现在,人们大概只有在博物馆的展台里,才能目睹到那些古老纺花车的容颜了。
手工织布
手织布疋以纺花车纺织出来的棉线作为原材料,然后坐在织布机上一梭一梭精心织造出来的纯棉手工纺织品。手工织布这一行业,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原的文化遗址中就有纺轮出土,可见当时就有原始的纺织工具被人们所利用。
织布机有大小之分,但结构基本都一样。均由木制框架、吊线杆、仙筒、穿线梳、木梭子等物件构成,一般占地两平方米左右。由于织布机是个较大的物件,不可能每家农户都配备。那些不会织布手艺或没有织布机的家庭,在需要做衣服和被褥的时候,或去购买现成的布料,或带上自家纺的棉纱找织布匠加工。

织布匠的营业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自己的手工作坊,有需要织布的人家,便会携带棉线来找织布匠加工。织布匠称好斤两,记好账,双方约定好多长时间再来取回相同斤两的布。织布匠们往往要等到收购了一机的经线之后,才能开机织布。当然,有些规模大点的织布作坊,织布匠可以提前织出一些布料准备着。等顾客送来棉线时,立刻就能拿到和棉线相等重量的布。与前者相比,人们当然乐意到规模大点的织布作坊“换布”了。
另一种方式,织布匠像弹棉匠一样,他们用独轮车推着织机,走街串巷招揽生意。哪家需要织布,便会把织布匠请到家里去做活。走街串巷的织布匠,都是一些织布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男人
织布匠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众多行规:织布匠为别人织布,由于东家有富有穷,管饭有好有歹,但不论招待如何都要给人家把布织好。织完布之后,有钱马上付钱,没钱可以先欠着,下次再邀织布仍要殷勤前往,不能怠慢;织布时,不准浪费主家的棉线;布要织得密,不可偷工等等。徒弟若违反行规,由师傅进行处罚。处罚的方式是,让违规者跪在师祖(黄道婆)的牌位前请求宽恕。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纺织产业的飞速发展,服装的质料、款式、色彩日益丰富,手工织布这个行业也就逐渐消失了。
现在,民间劁猪骟马切驴蹄,集市上的拔、镶牙,织袜子等行业都很少见了,一些保洁清洗、电器修理,女保姆月嫂等服务行业日益兴盛起来。
“抢剪子磨菜刀”的吆喝声被收破烂的录音播放声“收旧电器旧报纸、旧电视旧摩托、旧书旧被、旧铜废铁”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