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禹钧在南皮的别墅——窦家岭
赵树森
在南皮县古皮城北有一处叫“窦家岭”的地方,史载为窦禹钧的别墅。
窦禹钧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窦禹钧为五代十国时期后晋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人,因其排行为十且居燕山脚下,故又有窦燕山、窦十郎之称。其五个儿子全部考中进士,个个身居要职,成为国家的栋梁。中国古时的启蒙书《三字经》赞之:“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正因为窦禹钧的声望,所以,他在南皮修建的别墅便成为了一处胜景。
清康熙朝《南皮县志》记载:“窦家岭,在城北五里。相传为(窦)禹钧别业。”
别业即别墅,语出石崇的《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石崇为西晋时期的南皮富豪、大臣、文人,南皮县古皮城至今尚有“石崇宅”“绿珠(石崇爱妃)楼”遗址。石崇在全国建有多处“别业”(墅),河阳(古县名,今属河南孟州)的“别业”——“金谷园”便是其中的一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窦家岭已不复存在,但其作为名胜古迹,已经留在了名人诗作中。
在沧州市政协编纂、河北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历代名人咏沧州》一书中,收录有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举人、任丘边向禧的《南皮古迹十六咏》,其中的《窦家岭》一诗中记:“别业年来己就荒,嘉名犹自抱余芳。批图忽接十郎字,仿佛如闻五桂香。”
窦禹钧出身于丰裕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但开始行为不端,常以势压贫。当有贫苦人家去借粮时,他往往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民间传说他因为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岁时还没有儿子。一天晚上,其死去的父亲托梦给他:“你心术不正,恶名昭著天庭,再不痛改前非,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还是个短命。只有改过从善,广积阴德,才能挽回天意。”
自此,窦禹钧暗下决心,重新做人。他克己利人,广行方便,受到了人们的称赞。一仆人盗钱二百千,担心事发,具字将12岁的女儿卖给窦宅,以偿负钱,后出走不知去向。窦禹钧见小女甚怜,便收为养女,至成年后,为其择配良婿并陪嫁二百千钱。窦禹钧还在家里建起了私塾,延请名师任教,对于没钱读书的贫困人家,他主动将孩子接来并免收学费。他还经常周济贫寒,先后资助棺椁埋葬者27人,资助陪嫁者28户,接济柴、米而得活者不可数计。
从此,窦禹钧果然时来运转,妻子接连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来培养教育儿子身上,尤其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的修养。在他的教育下,五个儿子先后登科及第,成为有用之才。自号“长乐老”的沧州人冯道曾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一君,三次做中书令,居相位二十余年。他有感于窦禹钧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得中进士,便写了一首《赠窦十》的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香。”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著《窦谏议录》,记载窦禹钧为富亦仁、为富亦义的事迹。
窦禹钧是后晋时期燕山一带的富户,在各地建有别业当属自然,但为何选择在南皮城北五里许的地方修建别业呢?
南皮历史悠久,早在商殷时期,南皮人的先祖就在聚落的基础上建起了城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推行郡县制,南皮为首批设县的古邑;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渤海郡治由浮阳(古县名,汉置。今沧县旧州镇一带)移于南皮,此后,南皮古城作为郡治长达500多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使当时的南皮成为了一座丰饶、繁华的历史名城。
按此推理,窦禹钧的别业应该建在南皮古城,但为什么偏偏选在城北五里的地方呢?对此,笔者在古籍县志中找到了答案。原来,窦禹钧的别业——窦家岭是建在了一个叫“大台山”的地方,堪舆家认为此处是一方风水宝地。
南皮是一个平原县,史料记载域内有大台山、小台山,虽然称之为山,实则为一处高岭。清康熙朝、光绪朝《南皮县志》俱载:“大台山在城北,隐隐隆隆,起伏断续,为一方胜概。形家(堪舆者,俗称风水先生)云:此太行分脉,自西南来。”
大台山以东有小台山,为大台山的分脉。明代进士、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南皮县知事邓翰曾赋诗《登大台山》(节选):“……太行表西岳,发地来东州。隆隆大台山,临眺豁双眸。盘纡转林薄,合杳隐芳洲。昼境明且远,夕霏凄以柔。潜虚虑无碍,抚物兴弥幽。逝即薛萝侣,永辟簪笏俦。高步遂欢悦,息躬冀淹留。白云满丹嶂,终然结绸缪。仆夫促归骑,顿搅离人愁……。”明隆庆丁卯科(公元1567年)举人李腾鹏在赏游大台山后,尝作《过山村》诗一首,既描述了大台山的风景,也表述了当时的风尚。诗曰:“我爱山村好,民风太古前。屋随崖上下,路逐涧湾环。灌蔬引泉水,树禾垦石田。催租无暴吏,门掩日高眠。”
正因为这里地处高台、河水环绕,景色秀丽、民风淳朴,所以就成为了南皮的一处风景胜地。
在清康熙朝《南皮县志》中,收录有南皮县知事马士琼的《南皮八景》诗。志载:“景胜有八。知县巴蜀马士琼各赋诗一章以美之”。在这八景诗中,就有专门记述大台山风景的《台山雨霁》:“一望清光接翠微,晓山入夜雨中归。花迎古径幽含露,云隐孤峰淡欲飞。贪听鸟声啼树杪,任他岚气染人衣。登临莫厌寻芳事,搔首狂吟送夕辉。”
在这样一个环境优雅的地方,宛如世外桃源,作为富足之家的窦禹钧选择这里修建别业,以供休闲游乐就在情理之中了。随着岁月的流逝,窦禹钧的别业已经荡然无存,但是,“窦家岭”的称谓及其故事却流传了下来,使当今的人们在古籍志书和古人诗作中还能得以寻觅它的踪迹。
(载《沧州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