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本书的研究对象

1.1 本书的研究对象

“话题”是当代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几十年来有过许多探讨。话题问题涉及句子的句法形式与表达功能之间的关系。何为话题?学术界出现过多种定义,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类型的研究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下文将简单介绍已有研究中所涉及的不同定义,并对本书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

第一种话题概念是从语篇互动的角度出发,指向互动的对话语篇中交际双方谈论的对象或其关注的重点。这层意义上的话题并不一定在语篇及其内部语句中有形式上的表征。为了将其与单句的话题相区别,学者们往往倾向于使用“语篇话题”(discourse topic)这一术语。相关研究可见Keenan和Schieffelin(1976)等的研究。与上述观点相类似却又有所区别的观点是将话题视为话语参与者的话题,如Brown和Yule(1983:94)的研究。这两种观点都是从语篇以及话语参与者的互动性出发的。此外,也有学者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使用话题这一术语。如Van Dijk(1981)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根据语篇组织的不同层次,将其细分为句子话题、段落话题和总话题。

以上是一些学者从语篇以及语篇的互动性角度定义话题,而其他很多学者在使用话题这一术语时是从相对微观的角度出发,在对单句进行研究时用到了这个概念。

Hockett(1958/2003)提出句子的主谓结构可以视为“话题—说明”的形式,话题是说话的起点,而说明是对于这一起点的陈述。在汉语研究中最早引入话题这一概念的是赵元任(1948:47),最初他提出主谓短语可以作谓语。在后续研究中,赵元任(1968/1979:69)将“话题—述题”(topic-comment)这对概念用于汉语句法分析,提出“汉语句子里主语和谓语的语法意义是话题和述题,而不是施事和动作”。赵元任(1968/1979:69)认为,在西方的语言里,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行为者与动作的关系,并且主谓之间有形态变化上的紧密联系。汉语的句子与此有很大差异,主谓之间常常并不具有行为者与动作这一关系。因此,赵元任(1968/1979)认为汉语的句子比较适合用“话题”和“述题”这一对概念来描写分析。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现代汉语中的话题结构,也就是上文所述的话题—述题结构。在语用层面上,主谓结构都可以分析为话题结构。话题结构中,话题在前,述题跟在话题之后并对话题作进一步说明。因此,为了明确本书研究对象,需要对以下两点略作说明。

第一,本书所论及的话题并非上文所述语篇话题,而是从相对微观角度而言的句子话题。话题可以是一个实体,如一个人、物或观念,在句中编码为一个名词性短语或小句,是句子讲述的对象,是实体话题(entity topic)。(许余龙,2004:38)

下文所用的“话题”指的都是句子话题;在涉及语段或语篇所谈论的主旨内容时,则用“议题”来表示,以示区分。

第二,本书所研究的话题结构并非囊括所有的主谓结构。本书将主谓结构大致分为常规的无标记SV(O)的话题结构与有标记的话题结构。一种语言中有标记的话题结构往往在使用中出现频率不高,高频使用的结构通常被视为无标记的话题结构,如汉语与英语中的SV(O)结构。此外,有标记的话题结构常有特殊语言手段进行标记,如停顿、提顿词、语序等。我们来看以下几个例子:

(例1)我见过那张照片。

(例2)我啊,见过那张照片。

(例3)那张照片我见过。

(例4)那张照片啊,我见过它。

(例5)那张照片呢,孩子们都笑得特高兴。

上面几个例子中,例1为SVO结构,主谓之间具有直接的、紧密的句法及语义联系。我们同样可以认为句首的主语S是说话的起点,VO部分是对其进行的陈述,因此它们之间也具备话题—述题关系。从句法层面讲,句首的名词为主语,从语用层面看它则是话题。由于这类结构在我们的语言中极为常见,属于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可将其视为常规的无标记的话题结构。这类结构并不是本书的研究对象。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上述例2至例5所示与常规的无标记的话题结构有所差别的话题结构。这几例都是有标记的话题结构,句首为话题,其后则是述题,对话题进行进一步说明。这几个话题结构中有不同的话题标记,包括语序、提顿词、停顿等。例2中话题与述题之间有语义联系,由于提顿词与停顿做话题标记,无标记的话题结构中的主语“我”凸显为有标记的话题。例3中语序为话题标记,述题部分可以回指话题的位置为空位。例4中述题部分有回指词“它”指向话题。例5的话题与述题之间关系松散,并无行为者与动作的关系,只能认为两者是相关的。

综上所述,本书的研究对象为上述有标记的话题结构,此后文中在使用“话题结构”这一术语时指的都是这类有标记的话题结构。不同于常规SV(O)结构,有标记的话题结构通常可以经由其中的话题标记或者话题—述题之间松散的语义关系加以辨认。

对于话题与话题结构的定义、话题结构的类别及相关论证、本书所用语料中话题结构的示例,我们都会在第2章中进一步展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