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话题接续状态
笔者对话题信息特征的总结,主要依据是话题本身的表达形式及上文与情景语境的支撑。了解话题结构在会话中的信息特征,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方面是话题信息在后续会话中的接续状态。笔者将话题信息接续状态分为有接续与无接续两种状态,并对三类话题结构分别进行了统计。为了在统计后使信息接续状态与前文的信息认知状态有所联系,同样将谓词成分做话题的话题结构小句及话题链排除在外,以便在观察对象上取得一致性。因此,我们统计的对象是640个话题结构小句与话题链句子,与3.2.1小节中涉及的统计对象相同。
笔者在定义话题接续的情况时,不仅仅记录话题是否得以重复,而是将零形式回指话题、语言形式回指话题、同义形式表述以及对话题进行具体阐述等这些情况都包括在接续的范围之内。同时,不仅仅记录话题在紧随的小句中得以接续的情况,还将长距离之后(如超过20个小句以上)重新引入该话题信息也包括在话题接续的范围之内。因此,笔者所记录的话题接续的情况基本上可以视为话题信息对当前会话的信息贡献。在640个话题结构小句与话题链句子中,话题信息在后续的会话中得到接续的为381个小句与话题链,占59.5%,而没有得到接续的为259个小句与话题链,占40.5%。
笔者对左偏置结构、话题化结构以及汉语式话题结构这三类话题结构也分别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3.4所示:
表3.4 三类话题结构话题接续状态
笔者对三类话题结构有/无接续的数据进行了卡方检验,检验的结果是左偏置结构与汉语式话题结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7.862,df=1,p=0.005<0.01),话题化结构的情况居于两者之间,且与两者均无显著差异。根据这样的统计结果,笔者倾向于认为左偏置结构的话题在后续的会话中得以接续的比例最高,也就是说,这类结构的话题在后续的会话中得以讨论的比例最高,对后文会话在信息传递方面的贡献也最大。汉语式话题结构的话题则相比而言在后续得以讨论的比例最低,在会话信息的贡献限于局部的话语。话题化结构则居于两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