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信息强度
关于信息强度,笔者指的是话题结构中的话题部分在语音表达上常常会比较突出。第2章曾用语音图的模式举例说明,话题结构有着与常规小句不同的韵律模式。这主要在于话题结构与常规小句在语调单位上存在差异,且有标记话题与无标记主语之间在音高变化上也有区别。虽然不是所有话题结构中的话题都具备单独的语调单位,但至少在停顿或提顿词做话题标记的话题结构中有着这样的表现,而具备这些话题标记的话题结构比例很高。此外,有标记话题的音高范围明显比无标记主语的要广,在音高曲线上表现出有较为强烈的升降。
对于话题结构内部的韵律模式,也有研究进行了观察。对英语话题结构的韵律模式,Steedman(2000)用实验证实,英语话题结构小句中,话题往往有着L+H的语调模式,也就是音高从低往高发展的趋势。对于现代汉语话题结构,Yang(2010)发现话题明显具有较长的尾音,使得话题与述题之间的分界明显;同时,话题与述题之间的韵律差异在于,述题部分音高范围的最高值与最低值都明显低于话题部分,这也意味着,从话题到述题话题结构在音高表现上具有自然下倾的趋势。这说明,话题部分在音高上比述题部分更为突出。
Yang(2010)所用的材料虽然是现代汉语话题结构,但他的研究是实验室研究,请参与者根据有准备的语言材料进行谈论,材料中有预先准备好的话题结构供朗读。本书的语料是自然发生的语言材料,不同于实验室材料,应该更能体现话题结构的自然特征。为了观察话题结构在韵律上的特征,笔者参照Yang(2010)的方法,对本研究会话语料中话题结构的音高特征也进行了观察。
由于所选材料的限制,笔者无法对所有的话题结构小句都进行韵律模式的描写与观察。这主要是因为在本书的11辑访谈语料中,有多辑都在访谈现场有配乐作为背景,而现场的配乐无疑会干扰音高分析。因此,笔者无法对所有的话题结构进行分析,只能随机挑选一部分不受背景声音干扰的话题结构进行韵律分析。笔者随机挑选了10例话题结构小句,男、女各5例,没有对话题结构的类别加以限制。在用Praat软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之后,分别记录了这10例话题结构中话题部分与述题部分在音高上的最大值、最小值。详情请见表5.1。
表5.1 话题结构话题与述题音高随机分析
注:每个单元格中,上面的数字表示话题音高,下面的数字表示述题音高
表5.1中,MAX表示音高最大值,MIN则表示音高最小值;F代表女性所说话语,而M则代表男性所说的话语。从表中的数据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趋势:在同一话题结构中,话题部分的音高最大值以及最小值都倾向于比述题部分的要更高。当然,并不是每例话题结构小句都遵循这样的模式,如F3、F4、M5这三例中,述题部分的音高最小值要高于话题部分的音高最小值,而F5这例的述题音高最大值要略高于话题的音高最大值。沈炯(1994)发现,声调音域高音线上移是语势重音的音理,声调音域低音线与语势重音没有明显的关系。那么,可以粗略地认为,这10个例子中有90%的话题结构的话题部分为小句的重音部分。即便是F5中述题音高最大值要略高于话题,它们之间的差别也是微乎其微。因此,尽管这几个个例中音高的表现略有差异,但从10个例子的总体情况来看,趋势还是较为明显:话题部分的音高值总体要比述题部分的更高。这样的趋势说明,话题结构呈现音高上前高后低自然下倾的趋势,话题部分更有可能成为小句的重音所在。笔者的这一分析结果与Yang(2010)的实验室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笔者同时还对上表中的10例话题结构进行了音高范围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话题和述题的音高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比率来分析两者的音高范围的情况。设话题的音高最大值比最小值之比为X,述题的音高最大值比最小值之比为Y,那么X与Y之比就是话题与述题的音高范围比R。(Yang,2010)如果R值为1,那么话题与述题之间的音高范围值相同,而R值越小,则话题就越小于述题的音高范围。分析结果表5.2和图5.1所示。
表5.2 话题与述题音高范围比
图5.1 随机样本话题与述题音高范围比
从表5.2和图5.1显示的10例话题结构的话题述题音高范围比率来看,基本上它们的比例在值1.00上下分布较为平均。仅从这10例的情况来看,话题结构个例中话题与述题的音高范围表现各不相同。由于样本数量太少,我们无法判断话题与述题之间的音高范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基于第2章2.2小节的论述以及上述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与无标记主语相比,话题结构中的有标记话题在语调单位以及音高范围上体现出了明显的特征,语调单位趋于独立,音高范围相较更广。在话题结构内部,无论是音高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话题部分都倾向于比述题部分更高。从总体上看,话题结构呈现出从话题到述题音高下降的趋势。
基于音高与语势重音之间的关系,(沈炯,1994)尽管我们观察到的特征仅包括语调单位和音高两个粗略的方面,应该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话题相对于述题以及无标记主语的语音差异。考虑到上述话题结构在韵律模式上体现的趋势特征,本书大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话题结构在语调单位以及音高上体现的韵律特征,正是说话人对话题部分进行认知凸显的语音表现。趋于独立的语调单位、比无标记主语更广的音调变化范围以及比后续述题部分更高的音高值,都是可以使话题部分得以在话语中表现突出的语音手段。在会话展开过程中,这些特征使得话题与其他信息在表现强度上形成差异,占据了表达优势,因而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在会话进程中得到认知凸显。
Venditti和Hirschberg(2003)认为,韵律模式与话语加工相关。当然,韵律模式上的凸显还包括了更多的特征,声调、语调、音长、节奏等各个方面会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语音凸显表现。受自身能力所限,笔者无法对语料中的话题结构逐一进行细致彻底的语音研究。因此,上述研究样本量太小,无法得出十分有说服力的结论。对于话题结构内部话题与述题音高特征的研究,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