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本书的基本研究工作和基本结论

7.1 本书的基本研究工作和基本结论

纵观全文,笔者在此将本书中所做的研究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大量实际语料的基础上,对话题结构以及其内部的分类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刻画。对话题结构的三种类别,围绕着其内部的特征,不断进行分类与再分类,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工作。例如,过去文献中常被忽视以停顿为话题标记的主语凸显话题化结构,笔者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论证了将其纳入话题结构研究中的必要性。同样,对左偏置结构以及汉语式话题结构分类描写以及多方面频率统计,揭示了现实会话中话题结构的使用情况,为本书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在将已知性等级和熟悉度量表相综合的理论基础上,对话题结构在实际会话中体现的信息特征作了梳理。笔者对话题结构与会话上文以及后续会话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分析。基于丰富的语料,笔者在对话题的信息认知状态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语料统计工作,对话题结构在会话中的信息贡献进行了实际的刻画。同时,笔者还对话题结构的三个不同类别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发现它们各自的特征。此外,在将话题结构的信息特征与其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对应研究的基础上,对已知性等级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进行了调整。

第三,基于会话的切分以及话题结构实际使用的观察,将话题结构在话语结构以及话语内容两方面体现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从语料统计的基础上看,话题结构在话语结构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与前文所述的话题结构在会话中的信息特征紧密相关,形成了互证的关系。笔者从更为全局的角度考察话题结构对话语内容所作的贡献,整理了话题结构与会话其他小句之间的话语内容关系。

第四,将话题结构的使用与会话特征相结合,从实际会话的进程出发考察影响话题结构使用的认知语用因素。基于认知语法的框架,用参照点的概念对话题结构的认知过程进行了统一的分析。在运用参照点模式的同时,使用认知语法中的射体/界标理论进行分析,对三类话题结构之间的区别作出了阐释。同时,在前文对话题结构中会话中的特征进行综合的基础上,笔者还将话题结构在会话动态推进过程中的认知过程用当前话语空间更新的模式进行了刻画。

在上述这四个方面的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合会话上下文语境与情景语境来看,大多数话题结构的话题都处于激活的信息认知状态。从总体上看,话题的已知性程度较高,通常都是有定的和类指的信息,其中类指的话题在语料中占的比例非常小,并且在语境中也表达出了较为强烈的有定倾向。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发现是基本一致的。从话题结构对后续会话的影响来看,大多数话题信息都得到了接续,而接续的方式则显示出了多样性。在信息特征上,三类话题结构的表现有所区别,其中话题化结构与上文信息联系最紧密。左偏置结构与上文信息联系最不紧密,却在后续会话中接续比例最高。这说明这类结构更有可能在会话中起到引入信息的作用。汉语式话题结构在后续会话中的接续比例最低,对会话的信息贡献更多地体现在了小句局部。

第二,从会话管理的角度来看,话题结构既可以在起始话步也可以在维持话步出现。左偏置结构的特征在三类话题结构中较为突出,出现在起始话步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类,如果将这一情况与上文所述的它的信息特征相结合,可以支撑左偏置结构更多地用于引入会话议题的结论。这与英语中左偏置结构的表现较为相似。从会话内容来看,话题结构的形式突出表达了话题与会话中其他实体构成的多种逻辑联系,包括对比、相似、包含、总结等。

第三,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动因为认知凸显。在会话互动的展开过程中,说话人针对某些信息进行凸显的需求以及话语本身的信息量会影响话语结构的选择。话题结构的韵律特征以及话题的长度和表达形式反证了这一点。这同时也说明,话题结构的使用符合人们遵守会话省力原则的规律。

从互动的角度来看,出于表达会话合作意图以及争取话语构建时间的考虑,说话人也倾向于采用话题结构的形式,以话题部分为支架,对后续内容进行建构。话题结构可以作为回声性的方式帮助说话人实现对话语的互动控制,也可以帮助说话人实现对会话结构以及会话深度的掌控。另一方面,话题结构也体现了礼貌策略的使用,主要表现在说话人可以在不同情景中利用话题结构进行委婉表达,以间接回避议题、表达敏感议题以及委婉地表达异议等等。因此,话题结构的使用是出于多方面语用因素考虑而进行的策略性选择。

第四,用认知语法的框架来进行分析,话题结构中的话题是处理者实现与述题心理接触的认知参照点,而述题则作为整体成为话题所激活的知识域中的认知目标。话题作为认知参照点的角色可以对上文总结的话题结构信息特征作出解释。在射体/界标的框架中可以观察到三类话题结构之间的差异,左偏置结构中的参照点话题与目标述题中的射体或界标或其他成分直接相关联;话题化结构中的参照点话题则同时承担了目标中的射体或界标角色;汉语式话题结构中的参照点话题与目标述题之间的联系则是非明示的关系,需要处理者在认知过程中进行推理。话题链则体现了当前话语空间的更新以及会话的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