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 避免争议

5.3.3 避免争议

说话人还会在谈及可能引起争议的内容时策略性地使用话题结构。何勇(1994)认为话题结构都是因为说话人犹豫或者语言不流畅造成的,而话题标记则是犹豫的标志。当然,笔者不同意这一观点。但是,在说话人在说出自己认为有可能引起争议的话语时,有时会使用话题结构,以期减缓表达的力度并缩小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这里头也不排除可能会有犹豫的因素存在。我们可以参看例9:

(例9)

<sp1>:这个不争气的哈哈哈哈,这小胖墩。

<sp2>:身上的血道子[你看]。

<sp3>:  [这样]就不好玩了,[还是小时候好玩]。

→<sp2>:  [三个血道子...是我抓的]。

<sp1>:啊?[就身上你抓的]。

<sp3>:  [哎哟,我的天哪]。

<sp1>:真狠哪,你还有工夫给他照相?[你照相]的时候,是怎么按下去快门的?

<sp3>:  [亲妈]。

(U5)

例9取自会话语料U5。在这段话语的上文,说话人sp2先是谈及了她儿子小时候与她在某些方面的小冲突,而后三位说话人对“该不该打孩子”这一议题进行了探讨,她们三个人因为参与程度以及看待这一现象的角度不同而未取得一致意见。在当前话语中,现场屏幕显示了sp2儿子挨打后的照片,三人就此进行谈论,sp2对照片进行介绍时提到了照片上的三个血道子,她在箭头标识的话轮中主动承认这是她打孩子造成的,在此说话人使用了话题化结构。

可以推测,鉴于先前在“打孩子”问题上的不一致意见,说话人在说出这一话语时可以预测其内容可能会引起争议,甚至招致批评。因而,她在发出话语时使用话题化结构,有意地在语调单位上将话题与述题“是我抓的”作出分隔,表现出有些犹豫,希望以此弱化述题内容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从而寻求更顺畅的交流。

例9中,可以将说话人使用话题结构视为一种寻求和谐会话的策略。说话人下意识地将可能会引起争议的内容与话题隔开,推迟这一内容的表达,为可能会引起的意见冲突争取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