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信息量
关于信息量对话语表达形式的影响,Fox和Thompson(2007)在研究英语关系从句中关系词的使用时,发现主句表达式的复杂程度对关系词的使用产生了影响:主句中的先行词越复杂,信息量越大,它与关系从句之间就越难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使用关系词的倾向就越强。笔者在对话题结构进行研究时也持相似的观点,信息量大、表达形式复杂的名词成分在小句中似乎会使得其所处的句法位置偏“重”,打破句式的平衡,从而影响说话人自身的表达与听话人的理解。
根据会话省力原则,会话双方都希望用最经济的方法实现交际的目的。(Zipf,1965)例如,说话人在谈及语篇中已经活跃的信息时,会倾向于使用简单的语言形式指向这一信息。既然主语位置倾向于表达语篇中已活跃的信息内容,那么主语位置的语言表达形式往往不会过于复杂。宾语位置的表达形式会比主语位置的更复杂一些,因为宾语位置的信息往往是提供与主语有关的知识内容。本书3.3.2小节提到过,Halliday(1967:204)与Lambrecht(1994:207)都认为即便这些知识内容在语篇中曾出现过,但从语用角度来讲,其与主语的相关性以及相关的方式总会有“新”的意义在里头,因此在表达形式上来讲不会像主语那样简洁。对于这一点,3.3.2小节论述的话题信息在后续会话不同位置接续时语言形式上的差别可以作为佐证之一。
对于信息量因素,本书的观点是,如果说话人需要在小句中用较为复杂的语言形式表达信息,例如带有复杂有定修饰语的名词短语、多个并列的名词短语等,无论其语法上是主语还是宾语,在语义上是施事、经事还是受事,说话人都会倾向于赋予其独立的语调单位,将其前置,用话题的形式进行表达。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复杂形式往往表达的信息量大,将其相对独立会方便听话人对这一复杂的形式进行加工与识解;二是口语会话与书面语篇相比,口语会话的小句会更简短些,长的、复杂的结构在口语中容易造成表达上的困难。因此,对于说话人自己而言,将较大信息量的单位形成话题也使得自己在表达其后的述题时更为省力。因此,本书认为,将信息量大的复杂语言单位作为话题来处理,对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来说都是会话省力原则的一种策略体现。
5.1.2.1 话题长度
本书试图从会话语料中寻找相应的依据。对于信息量的大小与表达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考虑的是话题的长度,字数越多,名词短语所携带的信息也相应更多。因此,笔者记录了所有642个话题结构小句以及64个话题链句子的话题成分的长度,统计结果如表5.3所示。
表5.3 话题长度统计
表5.3记录了会话语料中各类话题结构话题部分的长度,在统计时,我们并没有将提顿词计算在内。从表中可以看出,包括话题结构小句与话题链的706个例子,话题的平均长度为5.55个字,其中最长的话题为33个字,最短的1个字,标准差为4.638。为了有所对比,笔者对会话语料中不是话题结构的常规小句也同样进行了统计。笔者统计了700个小句的主语和宾语,而这些小句是在11辑会话语料中随机抽取的,与表5.3中的话题结构有相同的会话来源。统计结果见表5.4。
表5.4 主语及宾语长度随机统计
从表5.4来看,随机抽取的无标记常规小句中,主语与宾语的长度最小值均为0,因为在有的小句中主语或宾语是零形式。主语和宾语长度均值都要小于所有话题结构话题的长度均值5.55。笔者将这700例主语和宾语分别与706例话题做了统计检验,发现它们在字数上具有显著差异(话题/主语:Z=-24.586,p=0<0.01;话题/宾语:Z=-14.737,p=0<0.01)。单独使用话题化结构中的主语凸显结构和宾语前置结构来与无标记常规小句进行对比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它们之间在结构上相似度更高,甚至有些句法学家认为这两类话题化结构是由无标记常规小句经过句法变换而成的。因此,笔者将250例主语凸显话题化结构(SM)与74例宾语前置话题化结构(OF)的话题分别与随机抽取的相同数量的无标记常规小句中的主语或宾语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可见表5.5。
表5.5 话题化结构小句次类与无标记常规小句对比
从表5.5可以看出,话题化结构两种次类别结构的话题,与相应常规小句中的无标记主语或宾语在长度上都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5.1.2.2 语言形式
在考虑话题的信息量时,除了话题长度之外,另一个相关的因素是话题的表现形式。第3章曾论述,名词性成分的不同表现形式对应其所携带信息的不同认知状态,语言形式越简单轻省,相应的信息在会话参与者大脑中越活跃,而复杂的语言形式携带的信息在会话参与者大脑中已知性等级低、活跃度差。笔者推测,成为话题的信息除了在字数长度上与无标记主语和宾语有显著差异之外,其表现形式也比无标记的主语和宾语更为复杂。事实上,语言表现形式与字数长度本身也是一致的,通常字数越多的语言形式在结构上也相应更复杂,例如名词短语就比零形式以及代词要字数多、形式更复杂多样。
笔者同样试图从会话语料中寻找佐证。笔者对706例话题结构的话题与上文随机抽取的无标记常规小句的主语和宾语进行了对比,对比的内容是其语言表现形式。因为我们在此并不需要对它们的信息认知状态进行归类,所以只尝试将它们的语言表现形式大体上分为三个类别:零形式、代词以及名词短语。统计结果可见表5.6。
表5.6 语言表现形式对比统计
表5.6显示,话题的语言表现形式与无标记主语和宾语的形式差别巨大,话题位置代词的比例仅为7.6%,而名词短语占了高达83.0%的比例,与此相对,无标记主语以及宾语中名词短语的比例仅为14.6%与38.1%。笔者也对上表的统计数据进行了统计检验,结论是三者之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性(话题/主语:Z=-10.495,p=0<0.01;话题/宾语:Z=-10.413,p=0<0.01;主语/宾语:Z=-4.749,p=0<0.01)。由此可见笔者的假设可以成立,话题结构中话题位置的名词性成分的确在语言表现形式上要比无标记常规小句中的主语和宾语更为复杂。图5.2更直观地呈现了三者之间的差别。
图5.2 话题与主语及宾语语言表现形式对比
结合话题长度与语言形式两个方面的综合考虑,本书认为,与常规小句中的其他位置的名词性成分相比,话题的确携带更大的信息量。
Chafe(1994:69)曾发现,英语中名词性短语往往不会超过4个单词,这说明人们一次性可以处理的信息量是具有某种认知局限的。Dryer和Hawkins提出重名词移动(heavy noun shift)的规律,说话人倾向将“大块”的名词性成分置于句子的开头或末尾,这样可以减少对其他成分之间关系的干扰。(转引自陆丙甫,2004)Fox和Thompson(2007)也认为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复杂的语块在小句中与其他部分成为密切相连的整体的难度相较更大。这样的认知规律对现代汉语应该也同样适用。依据上文的分析,从长度以及形式上看,话题成分属于“大块”信息,如若置于句中,从整体而言会让小句结构显得较为松散。
笔者分析,信息量对表达形式的影响与语料的特征也有关。本研究的语料是会话语料,既不是书面语料,也不是预先准备好进行朗读的语料,因此具备即时性的特征。正是因为口语会话的这种即时性,对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而言,信息量大的语块都会形成认知加工的负担,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进行建构或识解。
因此,在人们的短时认知加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将信息量大的语块相对独立地置于句首成为话题,一来可以用凸显的方式传达该信息,并使小句其他部分仍然成为紧密的整体,二来也同时方便了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对小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综上所述,话题较突出的语音表现以及较大的信息量都是话题结构对话题信息进行认知凸显的外在表现。综合对信息强度与信息量这两个方面的考察,笔者认为认知凸显是话题结构的重要认知语用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