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Netz和Kuzar的研究

4.1.2 Netz和Kuzar的研究

Netz和Kuzar(2007)认为只关注话题成分的回指与延续并不能充分地体现话题结构的功能。其他学者认为大多数左偏置结构的作用是引入所指确立议题,在他们看来这从根本上牺牲了对话题成分已经活跃的左偏置结构的观察。他们虽然在研究方法上比较倾向于Prince(1997),但也不完全同意她的看法。

Prince(1997)将左偏置结构与话题化结构的共同的功能描述为标识话题成分与先前话语中的某实体同属某一偏序集。Birner和Ward(1998)、Ward和Birner(2004)为偏序集关系作了更为详细的解释,认为其指的是某种部分有序的集合,是在实体间关系较为复杂的时候用以定义其特点的手段。他们同样也用偏序集这一概念来总结小句前置成分与之前话语成分之间的关系,区别是他们所关注的前置成分还包括状语、形容词短语及动词短语等。Birner和Ward(1998:45)、Ward和Birner(2004)及Winkle(2015)认为话语中最常出现的偏序集关系包括集/子集、部分/整体、类/次类、多于/少于以及身份这五类。

对于Prince(1997)、Birner和Ward(1998)、Ward和Birner(2004)主张的话题标识偏序集的观点,Netz和Kuzar(2007)认为描述关系的类别仍然无法说明话题结构的话语功能,因为偏序关系的辨识只能够说明话题成分如何与先前的话语相联系,却仍然无法解释为何它们之间具备这样的联系。其一,偏序关系使得我们可以辨识话题所指的个体身份特征,而话语功能却是对所指之间逻辑关系的考量,在这里逻辑关系指的是所指A与B之间存在相似的、相对的或者隶属的关系等。其二,偏序关系关注的是所指在话语中的来源,而逻辑关系则关心所指在当前话语中的状况。(Netz&Kuzar,2007:312)

笔者赞同Netz和Kuzar(2007)的观点,确认话题成分所指属于什么偏序集并不能直接反映话题结构的话语功能,而探求话题所指与先前话语之前的存在的逻辑关系更能让我们了解话题结构对话语内容的贡献。

Netz和Kuzar(2007)从两个方面来观察话题结构的话语功能,他们主要是以语用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而并不关注信息状态方面的特征,而是更狭义角度上的“话语”功能。Kim(1995:268)提出在分析WH分裂句式的功能时,不能仅仅从信息结构的角度来解释它们表现出的多种用法,同样关键的是需要观察会话参与者将这类句式作为立场标记语在互动中的使用。Netz和Kuzar(2007)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并在自己的研究中将话语功能区分为两个维度:话语管理功能以及话语内容功能,分析话题结构在这两个维度上表现出的话语功能。

话语管理与会话的切分有关,根据Chafe(1994:121)的观点,自然会话可以进行等级切分,大多数议题都可视为基本层级的单位,但可能会有更高层级的议题来统领这些基本层级的议题,而基本层级的话题也有可能会包含更低层级的议题单位。因而,会话参与者会利用一些话语手段来标识所说的话语在某一切分单位内或者新起一个切分单位。Netz和Kuzar(2007)认为有标记的话题结构可能会具备这方面的话语功能,他们在研究中使用了Sinclair和Coulthard(1975)提出的“话步”的概念,参考了Eggins和Slade(1997)的研究方法,将会话话步分为两种,一种是开启议题的起始话步,一种是维持议题的维持话步。

事实上,会话切分的依据往往是话语标记语,而非句法结构。但是,在测算话题回指及延续的基础上,学者们普遍认为话题结构具有引入所指以及确立议题的效用,Netz和Kuzar(2007)认为这一观点也可以间接地理解为话题结构对会话切分也起着作用,因此他们在研究中观察了左偏置结构与话题化结构(包括宾语前置结构以及主语凸显结构两个类别)在会话中所处的话步,以观察这两类结构的话语管理功能。他们观察的结果是在英语会话中,左偏置结构更倾向于出现在起始话步,而主语凸显的话题化结构则倾向于在维持话步出现,维持当前会话的议题,他们的语料中宾语前置的话题化结构则在话语管理方面似乎没有突出的特点,这可能和他们的语料中这类结构过少有关,这类结构在他们的语料中一共只有6例。(Netz&Kuzar,2007)

在话语内容方面,Netz和Kuzar(2007)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逻辑与情态。他们认为会话参与者在发出话语时可能会建立所指之间的逻辑联系,或者表达对某个所指的态度。会话参与者意在表达对比、相似或者其他某些关系的时候,会将具有这类关系的所指置于相近的有标记话题位置,以此来表示所指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在表达这样的逻辑关系时,携带有标记话题的小句与它邻近的小句之间相互关联,并形成具有某种逻辑关系的语用潜势。除了逻辑关系之外,Netz和Kuzar(2007)还在语料中发现了一例表达情态的话题结构,他们认为这也是话题结构在话语内容方面所表现出的功能之一。他们研究所用的语料中,左偏置结构与两种话题化结构在话语内容方面都表现出了相似的功能。(Netz&Kuzar,2007)

本书将参照Netz和Kuzar(2007)的研究分类框架,从话语结构与话语内容两个方面对话题结构的话语功能进行分析与归类。但是笔者会对这一分类框架做适当的修改。首先,Netz和Kuzar(2007)中“话语管理功能”具体指的是话题结构在话语结构切分方面的表现。但是笔者认为,“话语管理功能”这一术语实际上可以涵盖话语结构管理与话语内容管理两个方面,将其与“话语内容”相并列似乎不太合逻辑。因此,本书将弃用他们的“话语管理”这一术语,用“话语结构”与“话语内容”来标识观察话题结构话语功能的两个层面。

其次,Netz和Kuzar(2007)发现的那一例表达情态意义的话题结构小句,体现的实际上是说话人使用话题结构进行委婉表达,应该将其考虑为话题结构使用体现的语用策略与效果,而不是它在内容方面的功能。因此,本书对他们的研究分类框架进行了修改。在话语结构层面笔者同样对起始话步与维持话步进行了区分,观察话题结构在会话切分中的分布。在话语内容方面,笔者只对话题结构与会话其他小句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整理,而对于Netz和Kuzar(2007)提及的情态意义,则将其归属为说话人使用话题结构体现的语用策略,在下一章的相关小节中进行阐述。

为了有更直观的概念,笔者将本研究在话语功能方面的分类框架绘出,如图4.1所示:

图4.1 话语功能分类框架

基于现代汉语与英语的差别,笔者预测在现代汉语中左偏置结构与话题化结构在话语功能方面的表现未必会与Netz和Kuzar(2007)研究中相应的话题结构相似,同时也会观察会话语料中汉语式话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