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话题结构的参照点图式

6.1.2 话题结构的参照点图式

在参照点理论中,作为认知主体实现与某一实体概念心理接触的认知媒介,参照点的确定是动态的,并不由某一固定的成分充当。Ziv(1994)认为,当语篇中新出现的指称对象置于句子的开头以便减轻处理者负担的时候,句首位置的成分就成为参照点。通常学者们认为在无标记SVO小句中,主语较易成为参照点。

综合前面章节的论述,话题结构的语用动因之一是因为话题信息的已知性程度相对比主语低、信息量大,置于句首可以对其实现凸显,对于会话双方而言都可以减轻对其进行加工的认知努力。王寅(1999)也提出,人们对事件进行认知时有许多思维单位,话题相当于思维的起始点。我们用小句的形式来理解,在话题结构中,话题往往代替无标记主语成为参照点,话题是整个小句后续内容的参照点。

话题结构中,话题所激活的领地/知识域内,处理者以话题为参照点,而实现心理接触的并不是另外一个实体,正是述题这一命题。因此,述题作为一个整体成为话题所管辖的领地中的认知目标。话题结构的参照点图式可以用图6.2来表示:

图6.2 话题结构参照点图式

图6.2说明,在说话人构建某一个话题结构小句时,在话题激活的领地中,话题是认知参照点,而目标则是述题这整个命题,在述题中又有着其自身内部的射体(trajector)与界标(landmark)。射体和界标的概念,是图形/背景理论更具体的表现。在关系表达式中,射体指的是结构中最为凸显的实体,是图形,而界标则指的是结构中的其他实体,即背景。此处需要引入射体/界标这一组概念,原因是笔者接下来要对几类不同的话题结构进行对比阐释。

在话题所能激活的知识域中,实际上可以同时存在很多个认知目标,本研究涉及的话题链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说话人使用话题链句子时,几个小句共同分享同一个话题,也就是说,话题这一认知参照点激发的知识域中同时存在着多个认知目标,而这多个目标都是对同一个参照点进行阐述的述题。因此,如果用参照点图示来表示话题链,那么在领地D中,有多个源自同一个参照点R(话题)的心理路径指向多个目标T(多个述题)。

作为认知参照点R,话题也可以有多样的形式,大多数话题都是名词性的成分,但是也有些话题是谓词性的小句成分,但无论是何种性质的话题,都不影响处理者以此为参照点实现对目标述题的认知过程。

因此,依照认知参照点的理论,可以将话题化结构、左偏置结构、汉语式话题结构以及话题链都涵盖进去,进行统一的解释。同时这一模型也可以对不同的话题形式实现统一的解释,因为不同形式的话题在知识域中的认知角色是相同的,同样都是认知参照点。

下面可以通过例1来进行更具体的理解:

(例1)

→<sp1>:(省)而我们中国的大学大家都在忙忙碌碌的,但是你到了教室的话,老师和学生.没有对话。老师.到了这个研究.呃中心的话,大家争论不是太激烈,到了这个.老.校长跟行跟这个行政跟大家讨论.教授讨.开会的时候,成了校长一个人单独在.就是.大家就听着发言校学校。就给人一种概念就说..A我们的宁.这个这个热热闹和这个宁静.和国外的宁静和这个.学术上的热闹的话,两个刚好就是.倒过来了。

<sp2>:所以我相信这一点应该.也是.纪校长目前的一个思考和追求。因为我们知道,您一直都强调.大学应该有宁静这样的一种意境。来,我们在下面的这个短片当中来了解一下。

→<sp3>:2007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文章变革时代呼唤宁静校园,引起了广泛热议。有人对纪宝成文章中提出的宁静是大学的一种境界深表赞同。而有人则认为,B这种宁静的境界今天的大学根本无法达到。C信息的密集和爆炸,世界变得喧嚣而充满了诱惑。大学,真的能够成为一片真空地带,守住象牙塔里的那份宁静吗?

(U9)

例1取自会话语料U9。箭头所指的话轮中,有三个画线的句子,A为左偏置结构小句,B为话题化结构小句,C则是汉语式话题结构小句。笔者以这三个小句为例用上文论述的认知参照点模型进行解释。A小句中,认知参照点是话题“我们的宁.这个这个热热闹和这个宁静.和国外的宁静和这个.学术上的热闹”,当前话语空间中,它的辖域内的认知目标是“两个刚好就是.倒过来了”。B小句中,话题“这种宁静的境界”是认知参照点,认知目标是“今天的大学根本无法达到”这一述题。C小句中,话题“信息的密集和爆炸”是认知参照点,述题“世界变得喧嚣而充满了诱惑”是认知目标。三种话题结构小句的认知模型都是从参照点到认知目标的心理接触。

以认知参照点理论为依据,还可以解释第3章中有关话题结构信息特征的结论。话题结构中,话题的已知性等级往往都比较高,处于激活的信息认知状态的话题占了很高的比例,而已知性程度低的类指的话题比例较低。以参照点的模型来理解,由于话题结构中的话题是实现对述题认知的参照点,作为触发认知过程的参照点,因此它本身应该是清晰的、容易感知的。如果参照点本身是模糊不清的,在处理者大脑认知中状态不活跃,那么处理者就很难通过它再实现对目标的心理接触。因此,认知参照点的角色必然要求话题的信息认知状态较为活跃、已知性程度高。

我们还可以结合认知语法中凸显的观点来进行解释。射体为侧重关系中的主要图形,是人们着重要描述的部分,是行为链中最先引起人注意的起始点,人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侧重关系的整个概念。(张辉、齐振海,2004)因此,在无标记的小句中,主语和宾语分别是射体和界标。在话题结构中,如果将整个话题结构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话题部分是被凸显的部分,是处理者对小句其余部分进行识解的基础,是小句进行描述的核心,也是人们建立起整个小句关系的基础。那么从话题结构小句整体的视角来看,话题是参照点,同时也是话题结构小句中的射体。作为小句中被凸显的射体,同样要求话题本身是存在在处理者认知中结构清晰的完形。因此,无论是作为认知参照点,还是作为小句整体中的射体,话题在认知过程中承担的角色都要求它在处理者大脑中的认知状态是清楚的、活跃度高的,而这与第3章阐述的话题结构的信息特征是一致的。因此,即便是类指的信息在小句中做话题,因为它的认知参照点与射体的角色,在会话中它也会表达出强烈的有定倾向。

从例1中的示例可以看出,虽然话题结构以及话题链整体的认知参照点模式是相同的,都是从认知参照点话题到认知目标述题的心理接触实现过程,但是三类不同的话题结构仍然是存在差异的,这差异就在于认知目标述题部分与参照点话题之间的联系方式有所区别。接下来的小节会对三类话题结构的认知过程分别作出解释。话题化结构与左偏置结构之间较为相似,似乎区别只在于述题中回指成分有无语言形式上的表达,因此笔者将这两类话题结构在同一个小节中进行对比分析。汉语式话题结构与话题链则进行单独分析。

当然,在会话开展过程中,参照点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因此上述图式只是针对话题小句内部的认知阐释。下文还会对动态的会话进展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