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 委婉异议

5.3.4 委婉异议

语料中笔者还发现说话人使用话题结构以表达委婉异议的例子。上文已经提到过,在会话双方进行交际互动时,会下意识地遵守交际的礼貌原则,使互相的面子损失达到最小。当交际双方的观点出现对抗时,话题结构有时可以有效地帮助说话人用婉转的方式表达出与对方的不同意见,而不至于像直接表示反对那样容易激化矛盾。我们可以看下面的例10:

(例10)

<sp1>:可是我们大家也都看到了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有不少同学.都从原来的专业,转到了对国学的研究。其实如果一个学生.他可以保持住内心那份淡薄明智的情怀,这喧嚣当中的宁静未尝就保持不住。

→<sp2>:好。宁静是否能守住..我们还是听听学生的话吧。当一位研究生说啊,读书都已经变成一种奢侈时,对方辩友你还能说大学是宁静的吗?

(U9)

例10取自会话语料U9。会话双方正在就“大学是否能守住宁静”进行辩论,辩论一方sp1的观点是“大学能守住宁静”,而另一方sp2持相反的观点“大学守不住宁静”。我们知道辩论属于对抗性的交际形式,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景下会话双方也会采取礼貌策略以照顾对方的面子需求。从例10箭头标识的话轮可以看到,当sp1表达了“宁静未尝保持不住”的观点时,另一方sp2没有对其进行直接反驳,而是用画线的小句表达了委婉的异议。画线的小句为汉语式话题结构,话题部分为谓词成分,说话人没有直接申明“宁静保持不住”,而是将辩论议题“宁静是否能守住”作为有标记的话题置于句首,接着再通过述题“我们还是听听学生的话吧”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与对方不一致,而这样的表达显得十分婉转,非常符合Brown和Levinson(1978)提出的较为克制的消极礼貌策略的特点。Netz和Kuzar(2007)在英语语料中也观察到一例类似用话题结构来表达委婉的异议情况,他们将这样的表达方式称为保护性分歧(hedged disagreement)。

以上这些是说话人使用话题结构作为礼貌性的互动策略的例子,基本上这种选择都与话题结构自身的特征紧密相关。例如,例7、例8以及例9中,说话人以话题结构的形式间接回避、表达敏感议题以及避免争议,利用的都是话题结构中话题与述题之间往往有间隔存在,也就是第2章论及的停顿。在这几种情况中,话题与述题之间的停顿很好地帮助说话人对自己即将表达的内容形成缓冲,以此实现间接或委婉的语用效果。例10中说话人以话题结构形式表示委婉异议,所依赖的是话题结构的话题与述题之间关系松散、无须在语义上有制约关系这一特征。因此,以上几种情况中,说话人对话题结构的使用,是基于对话题结构特征的理解与掌握而作出的策略性选择。

当然,上文所述主要是说话人从自身角度出发,为实现各种交际目的而使用话题结构作为礼貌性的语用策略,但是这样的语用策略是否能取得说话人期望的语用效果却要视会话另一方的反应而言。例如,上文的例7中,说话人作出了非首选相邻语对的决定,使用话题结构的方式间接回避了对方的问题。这是他出于自身的考虑而采取的策略。但是,听话人意识到了说话人以此规避了自己的提问,因而之前提问没有成功,于是直接向对方表示了“你没回答我的问题”,并重新明确了问题,再一次向对方发起提问“到底是爱股票还是爱老婆?”。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先前希望回避议题的努力失败,他不得不重新面对对方的提问。同样,例9中说话人用话题结构的方式,刻意地推迟可能会引起争议的信息的表达。但即便是采用了这种策略,仍然引起了听话人对此的消极反应,招致了批评。因而,话题结构作为语用策略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这主要是从说话人一方的角度出发而言,但是它未必能成功地实现说话人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