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汉语式话题结构

2.2.3 汉语式话题结构

笔者在研究中关注的另一类话题化结构是汉语式话题结构。这一类结构在英文及其他西方语言中较少见,因为西方语言往往在主谓之间有形式以及语义上的选择和配合关系。与此相对,如上文所述,现代汉语中句首名词性短语和谓词关系比较松散,并不一定要有形式和语义上的选择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有“关涉”性。Li和Thompson(1976)发展了以“关涉”来界定话题的理论,明确提出话题不一定与述题中的动词有任何选择性关系,只要述题和话题相关,句子就可以成立。在本书的研究中,笔者把这种以相关性为基础构成的、述题部分没有与话题部分形成共指的话题结构归类为汉语式话题结构。

现代汉语小句中话题与述题的关系松散,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关系。对于句首存在多项名词性成分的句子来说,有关这些名词性成分之间的关系,过去的研究已有许多论述,如杨成凯(1997)、陈平(2004)等。话题与述题之间的语义关系不是本书研究的着重点。但是为了研究时方便观察与归类特征,依据语料中观察到的汉语式话题结构中话题与述题的关系,笔者也将这些结构大致划分为几类。先请看例19:

(例19)

<sp1>:有四中的吗?

<sp2>:有四中的吗?毕业的。

<sp1>:估计没有。

→<sp2>:我们那个时候的四中那个院墙都低低的,我们还在那儿住校,所以我们夜里想要跳墙出去的时候就能够用滑轮,把七辆自行车从墙里头吊出去,然后人再爬出去。(省)

(U7)

例19取自会话语料U7,箭头所指话轮中的画线小句属于汉语式话题结构,在这个小句的句首有两个名词性短语,“我们那个时候的四中”和“那个院墙”。这个小句在结构上与上文的例2很相似。这一类结构的共同点是,话题本身与述题中的谓词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不是谓词的论元。但是它与谓词的某个论元有语义上的紧密联系,在意义上是谓词某个论元的领属格成分。(徐烈炯、刘丹青,2007)有学者提出,两个句首名词性短语之间可以加入“的”,使之成为一个单一的名词词组,并继续担任主语,如例19中的小句句首的两个名词短语可合并为一个,“我们那个时候的四中的那个院墙”。句法学派的研究者认为这一类的基本形式为带“的”的名词词组做主语,在“的”前的成分由话题化过程提升到话题的位置上。笔者无意探讨这类句式是如何生成的,而只是对其做统一的认知语用上的观察,因此倾向于用另一种方式对其命名。考虑到这类结构中句首的NP1与NP2之间在语义上为领属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语义上话题是谓词主语的领格,笔者就将徐烈炯、刘丹青(2007)对话题的命名变通到这类结构上来,称其为汉语式话题结构中的领格式话题结构。从本书的会话语料来看,这种领属关系内部又有细微的差别。如例19中的小句,句首的“我们那个时候的四中”与“那个院墙”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样,例2中的“象”与“鼻子”也可以理解为(身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本书语料中的领格式话题结构,NP2还体现了与NP1相关的某些其他属性,如例20:

(例20)

<sp1>:(省)丹丹姐你觉得这个..符合常常理吧[常识啊]

→<sp2>:  [我觉得]其实怎么样都行,尤其女人到了一定年龄特别寂寞,我觉得其实.大概.(嗯)在网上找的都是三十多岁的哈,我估计不会是二十几岁吧[二十几岁的小孩机会太多了]。

<sp1>:  [哎哟,不行,二十几岁现在]也有找。

(U4)

例20取自会话语料U4,箭头所指的话轮中画线句子在句首也有两个名词短语,同样也是汉语式话题结构。该句句首的名词短语“二十几岁的小孩”与谓词并没有直接的语义联系,但是与“机会”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可以理解为领属关系,或者用句法学家的观点可以用“的”字将两个短语连接起来。与例2和例19不同,这个小句中的两个名词短语之间并不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能在宽泛的意义上将句首NP2理解为句首NP1的某个方面的属性。领格式的话题结构在本书语料中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语式话题结构。

除了领格式的汉语式话题结构之外,会话语料中汉语式话题结构还涉及其他一些语义关系。如例21、例22:

(例21)

<sp1>:(省)可能他们对这个精神的理解有他们.呃.这个.有受.呃大人的影响历史的影响和一些这个书本的影响。那么今天在节目最后我们.恢复一下这个实话实说十十年之前的老传统,我们四个嘉宾每人都要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在他的这个理解和他的这个.呃所走的这这这.这个路程当中,他怎么来总结长征精神。

(U1)

(例22)

<sp1>:(省)这部电影的片名叫什么?

<sp2>:呃,中文名字叫今年夏天。

<sp1>:(0)今年夏天,呃.这部电影曾经在2001年吧,

<sp2>:嗯。

<sp1>:威尼斯.叫艾尔维拉.呃.娜塔丽奖,

<sp2>:哎。

→<sp1>:呃..后.我今天做这个节目我才知道,得这个奖的这是第二部中国电影,第一部是?

<sp2>:那个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sp1>:  [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呃..当年得过这个.奖。

(U3)

例21和例22分别取自会话材料U1和U3,这两例会话话轮中画线部分的小句都属于汉语式话题结构。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两个小句在结构上有共同之处,话题部分为其后述题中的某个论元划定了范围边界。例21的画线小句中,“每人”指的是所划定的“四个嘉宾”这样一个范围中的每人,而不是现场观众或者电视观众中的每个人。同样,例22的画线小句述题中“第二部中国电影”也不是指历史上的或是参展的第二部中国电影,而是在由名物化的词组“得这个奖的”界定的范围之内的第二部。因此,类似这样的汉语式话题结构中的话题,为述题中的某一成分确定了范围的界限。这一类结构在本书的会话语料中也出现得很多,且述题中与话题有关涉关系的论元的位置及形式也较多样。

除了上述提到的两种汉语式话题结构,还有一些汉语式话题结构中,述题部分是对话题部分进行的评论或者表达的态度,我们可以笼统地认为话题是述题陈述的对象。

(例23)

<sp1>:不带这么夸自己的,就本能的智慧。

<sp2>:嗯..就是这么智慧。

<sp1/3>:@@@@

<sp1>:抹干.眼泪.怎么样面对她?

<sp2>:哎呀,就是...呃.她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女孩,其实非常好相处,真的。

<sp1/3>:嗯。

→<sp2>:就我刚才讲的这个Micheal Jackson的问题,包括.呃戴戴安娜啊,

<sp1/3>:(0)嗯。

→<sp2>:她也是.都是..反正她都特别地动感情。她是一个特别浪漫的小孩,所以特别好dao手。(省)

(U5)

例23取自会话语料U5,箭头所指话轮中画线小句句首的话题较长,且与述题中的成分都不存在领属关系,也没有为述题界定范围。在这个小句中,话题部分是述题部分陈述的对象,述题部分陈述的是主语对话题所表达的态度、观点或主张。在理解这类结构的时候,有学者提出可以在话题前加上“关于”“在……方面”等介词性成分,使得话题作为陈述、描写或谈论对象的地位更为直观。总的来说,这一类话题结构中,话题是述题部分陈述的出发点所在,是陈述的对象。

还有一些汉语式话题结构,在理解的过程中,只依靠小句的语言信息无法直接将话题与述题相联系,需要依靠语境知识或百科知识才能将两部分相联系。这样的汉语式话题结构中,话题部分往往可以理解为述题所陈述内容的背景。请看例24:

(例24)

→<sp1>: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很小的时候,从课本中,从历史的学习中,我们就知道,长征..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长征.也创造了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么70年之后,我们来说长征,是为了让那些没有经历过长征的人,让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来好好认识一下,长征到底是什么?来继承一下长征的精神,来了解.长征能留给今天的人..具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那么今天现场有四位嘉宾,先来介绍两位给各位认识,张海,徐壮志,欢迎两位。

(U1)

例24取自会话语料U1。该例中箭头所指话轮中的小句,句首的话题的两个名词短语“长征”与“红军”之间并不存在如例19与例20中句首NP之间的那种领属关系,且语义关系也不如前几例中句首NP之间的关系那么紧密。在此句中可以将话题“长征”理解为述题所陈述内容的历史或事件背景。话题与述题之间的联系主要是依靠会话参与者双方的知识背景联系起来的,话题只能大致理解为述题部分陈述内容的背景。对这样的汉语式话题结构,可以将其称为背景式话题结构。背景式话题结构中的话题可以表达多方面的背景知识,如例25:

(例25)

<sp1>:据调查,目前培养一名理工科大学生,一年.大约需要投入一万五千元,培养一名文科大学生,大约需要投入一万两千到一万三千元。但根据教育部2007年12月28日发布的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与公用经费支出合计8 381.86元。发展和需求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大学。增加教学设施要钱,提高教师待遇要钱,扩大学校规模更要钱。转型的中国.钱.也同样困扰着大学,而直接面对这一难题的就是大学校长。

(U9)

例25取自会话语料U9,这段会话旨在介绍我国高校的经费情况。画线部分的小句为汉语式话题结构。和之前的例子相同,句首也有两个名词性成分,分别是“转型的中国”和“钱”。句首的NP“转型的中国”与谓词部分“困扰着”也没有语义上的直接关系,与另一个名词性成分“钱”也没有上文提及的领属关系,与另一论元“大学”的关系也并不密切。在这个小句中,句首的话题可以理解为述题所陈述内容的空间背景,这个小句同样可以归为背景式话题结构。因为“背景”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大多与述题部分无紧密关系的话题都可以从背景这个角度来考虑。当然,背景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时间背景、场合背景、空间背景以及事件背景等。

上述几种汉语式话题结构中,话题与述题之间的关系与廖秋忠(1986/1992)所述的框—棂关系有些相似:话题为框,提供总体的框架式信息;述题为棂,对框架中的具体信息或特征进行陈述。但是如果对小句个体进行具体分析,也不是所有话题结构都与其相似,在有的话题结构小句中,话题为具体成分,述题中则有总括成分回指话题。类似这样的情况会在第4章中述及。

以上介绍的四种类型汉语式话题结构,即领格式话题结构、话题界定范围的话题结构、话题为述题陈述对象的话题结构以及背景式话题结构,是会话语料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汉语式话题结构。除了这几类之外,也有极个别其他类型的汉语式话题结构,在此不作一一示例。汉语式话题结构的几种类型,是笔者以话题和述题之间的语义关系为视点来观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