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理论框架

1.3.1 理论框架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话题结构,切入的角度为认知及语用的研究视角。与其他研究角度比较,从认知与语用的角度研究话题结构有以下两个优势:

第一,从认知与语用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较好地体现话题结构在真实话语中的使用情况。

例如,以往的研究在对话题进行信息结构的分析时,往往只偏重于划分信息的新旧,把话题与述题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信息状态。事实上,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考虑到话语参与者的不同视角,新信息与旧信息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分明。在对话题结构所携带的信息进行判断时,还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观察,而这种观察并不是研究话题结构本身可以实现的,必须依赖其前文的话语对语篇的贡献来进行判断与描述。

再比如,在研究话题的指称特征时,以往的研究几乎都断定话题总是有定的,无定成分作为话题就难以接受。(徐烈炯、刘丹青,2007:143)但是如果我们在语境中探讨话题结构,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无定形式的信息常常会由于语境的支撑而倾向于指向某一确定信息。

在实际使用的话语中,从语用及认知的角度对话题结构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对影响话语产生的条件及语用因素做更实际的考量。这往往是语义、句法研究做不到的,因为从这些角度切入的研究往往只是以小句为取向,忽略了小句存在的大环境。

第二,从认知与语用的角度研究话题结构是比较全面的。

在观察各不同类型的话题结构时,普通语言学家们关注的是话题的语义角色及特征,句法学家们只关注话题结构的形成或转换,功能主义学者们考虑的是话题的语法特征等。这些研究虽然让我们对话题的认识与了解得以加深,但同时也使话题研究的各个方面趋向割裂与绝对。

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对话题结构内部进行考察,关注的往往是话题结构中的话题体现出的特征。很少有研究者注意话题结构本身在语言使用中所体现的特点和语用功能,如在话语推进的过程中话题结构所处的位置及其相应功能等。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我们就可以考虑,话题结构在对话语信息作出贡献时,其特殊的结构形式是否会在话语的推进过程中起到某些话语功能呢?此外,话语参与者使用某种形式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达,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行为。使用话题结构这样的语言形式,是否也体现了说话人的某种倾向、态度及策略,或者说话人是否在传达信息之外还有其他要实现的意图?这些都将是本书的关注点。

本书分析部分所使用的理论包括Gundel et al.(1993)的已知性等级理论、Prince(1981)的熟悉度量表理论、Grice(1975)的会话含义理论、Langacker(1986,1987,1993)的认知语法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