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未来的研究展望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深刻认识到了对语言使用实际的反映与阐释需要进行多模式、多层面的研究。因此,沿着本研究的方向与思路,笔者认为未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第一,对话题结构实际使用的研究需要多种模式齐头并进。例如,国外已有学者对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凸显的语音、韵律表现进行研究,这一点与话题结构的信息表现方式以及认知识解联系紧密。但是,这样的研究国内还较少。从本书对会话进行转写、分析的过程来看,对语音表现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对话题结构的认识。赵永刚(2019)提出信息的语义突显和表达离不开音系和句法的计算过程。认知语法理论也认为,在人们对语言进行认知处理的过程中,语义语法框架与语音框架是并列的,而任何语言内容和意义的表达最终都要通过语音形式来实现。对语言实际最完整的呈现还需要结合多层面的语境信息,如背景知识架构、身态动作呈现等等。因此,未来对话题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语音、句法、语用与认知多模式结合的研究。
第二,汉语被认为是话题凸显的语言,与英语的主语凸显特征相对,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汉语中话题的语法化程度要比其他语言中高。从如今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研究都只关心话题结构的句法分析以及语用功能,很少有学者对话题结构的语法化过程进行历时的研究,这方面国内仅有申小龙(1986)、程丽霞(2006)、刘丹青(2016b、2019)等为数不多的文献。从历时的角度研究话题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梳理其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界定话题的地位以及在话语中所起的作用。因此,从历时角度对话题结构进行研究也是今后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第三,语句结构在语言使用者心理上具有其相应的心理现实性。(张旺熹,2006)探求话题结构背后的心理现实性,只靠文本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国外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依靠实验手段来探究话题结构涉及的心理认知过程,如Netz与Kuzar(2009)、Netz et al.(2011a)探讨了话题结构对记忆的影响,区分了不同类型话题结构对短时记忆的不同影响。Wang(2011)和He(2016)用ERP范式对不同语序类型的汉语语句进行了实验观察,关于话题凸显的语句是否会引发显著的N400效应,得出了不同的结论。Krebs(2019)同样利用ERP范式,发现手语中话题凸显的结构会引发N400效应,提示有标记话题可能因需要额外进行语句分析,从而增加了认知负担。在话题结构的句法成因方面,Huang和Kaiser(2008)以自步速阅读的实验范式,考察了话题结构的在线理解过程,结论支持话题的移位说。然而,国内学者蔡任栋和董燕萍(2010)使用在线研究范式,通过考察填充语在空位上的启动效应,提出话题化结构中空位没有心理现实性,话题是直接生成而非通过移位实现的。Hu等(2018)在儿童群体中进行了实验,通过话题标记的隐现与话题语义角色的不同搭配,观察幼儿对话题结构的反应。他们得出的结论与蔡任栋和董燕萍(2010)相类似,认为话题结构是基础生成的。Chen等(2018)通过ERP实验,发现目标词指称与话题一致会引发减弱的P600效应和增强的N400效应,说明话题凸显与指称便利具有高度相关性。这些实验范式的研究带来了话题结构分析的新思路。事实上,国内外的心理认知学界对汉语的许多句型进行了探索,如利用ERP范式对关系从句的认知加工研究成果就颇为丰富。相比而言,话题结构涉及较多的语用因素,有关其心理表征和认知加工的相关研究已有开展,但仍不在多数,成果还不那么丰硕。今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自定步速阅读、眼动实验、脑电实验等先进的实验方法与手段,对语言使用者构建与识解话题结构的过程进行观察,以跨学科的方式加深对话题结构使用的认识,探求其背后的心理与认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