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话题接续表现形式

3.3.2 话题接续表现形式

关于话题在会话中得以接续的表现形式,笔者也进行了整理。有的话题在后续的会话中反复出现,且以不同形式出现,为统一处理,笔者记录的是话题在后续的会话中第一次信息重现时所使用的形式。在381个话题信息得到接续的话题结构小句与话题链句子中,话题以零形式再现于后文会话的一共有26例,其中14例出现在主语位置,其余出现在宾语位置。指称语的形式可以反映其所指信息在语篇中的活跃度,或者说已知性程度。通常当说话人认为听话人意识中某信息的已知性程度高时,会倾向于使用较少语言材料构成的指称语进行指称,暗示活跃信息的默认选择。(Ariel,1990:16)在现代汉语中,无语言形式以及语音表现的零形式往往指向最为活跃的信息。那么,在话题结构之后说话人用零形式来回指小句的话题,说明该信息在经由话题结构凸显之后,成为之后会话中的活跃信息,听话人对其进行识解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较小。

对于用语言形式来重现话题信息的情况,笔者整理后形成了表3.5。在表3.5中,笔者并没有像上文3.2.3小节一样将回指的表现形式分为多种细类别,只是将回指话题的表现形式大致上分为代词、专有名词、指示词/短语以及名词短语四类,其中名词短语这一类别包含了3.2.3小节中的光杆名词及各种短语形式。同时,笔者还观察了它们在小句中承担的角色。上文第2章论述过,笔者并不认为话题是一种句法成分,而是一种语用成分。笔者仍然采用上文的方法,将话题视为是有标记的话题,而主语是无标记的话题。因此,表3.5中的表述方式并不意味着话题与主语、宾语及其他一样属于句法成分并占据句法位置。

表3.5列出的只代表了话题得以接续的381例情况中的74.3%,除了表中列出的以及以零形式回指话题的情况之外,还有70例左右的话题接续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多样。其中,有47例的情况是后文并不以某语言形式直接回指话题,而是对话题的信息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或阐述,同时对其进行了细化或丰富。这类情况往往是由一个或多个小句进行说明,作为对话题信息的延续与扩展。有的情况是话题信息以成语或同义短语形式重现,但又不形成小句,体现了会话较为灵活的特性。还有些情况则是话题的形式发生了改变,由名词短语转变为了动词、形容词的形式等,因而没有归入表3.5的各种类型。最后还有些个例则是说话人对话题进行重复,作为会话修正的一种方式,我们也未将其列入表中。

表3.5 话题接续形式 (单位:例)

上一节我们经过分析认为,“代词”“专有名词”以及“这+(数词)+(量词)+名词”的形式是对应已知性级别较高信息认知状态的表达形式。因为“那+(数词)+(量词)+名词”的出现频率低,笔者为方便统计将其与“这+(数词)+(量词)+名词”综合在一起,用“指示词/短语”的类别来表示。共计31例以此类形式接续的话题信息,只有4例是“那+(数词)+(量词)+名词”,其余27例都是“这+(数词)+(量词)+名词”。上文的论述中笔者认为这两种形式在对应信息的已知性程度上是有区别的,后者高于前者。在话题结构将话题信息凸显了之后,该信息已经是活跃的了,对其进行回指时选用对应已知性程度高的表达方式也符合常理。上一节提到的其他表达形式笔者统一用“名词短语”来表示,包括光杆名词及其他类型。从表3.5所示情况来看,后续会话回指话题的语言形式中代词与名词短语所占比例较为接近。但是如果将前三类综合来看,对应已知性程度高的表现形式占了话题接续形式的58.3%,要高于名词短语的百分比。

从话题接续后在会话小句中承担的角色来看,最常见的情况是话题接续信息承担小句主语的角色,共142例,占了表中所列情况的50.2%。其中以名词短语的形式表现的仅为35例,占24.6%,其余的75.4%为已知性程度更高的表现形式。话题接续信息成为小句宾语的为74例,与做主语的情况不同,在宾语位置的话题接续信息,55.4%是以名词短语的形式出现的。话题接续信息在承担主语和宾语角色时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χ2=18.854,df=1,p=0<0.01)。既然都是话题结构已经凸显的信息,在会话中应该都是已知的状态,且都得到会话语境的激活,为何在不同的位置上的表现形式会有这样的区别呢?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小句的信息结构特征的,Halliday(1967:204)与Lambrecht(1994:207)都认为通常宾语位置是提供更多知识内容的部分,即使这一知识内容可能在话语中已经出现过,是已知性程度高的信息,但是因为它为话题或主语增添知识,从语用的角度来看是不可回溯的。因此,虽然话题的信息在话题结构中得到过凸显,在后文接续时由于所承担角色的不同,表现形式上会有较大的差异。

话题信息在后续会话中再次担任话题的情况也有,共有32例,所占比例不高,且表现形式也以名词短语居多,这与我们的预想有些不同。我们预想,通过话题结构凸显的话题信息,因为已经在会话中激活,如果再次成为话题,那么它的表现形式应该也比之前形式所对应的已知性等级更高。因此我们对话题接续再次成为话题的32例逐个重新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小句中名词短语做话题的情况大致可以归总为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可以观察到的一个趋势是,话题信息接续成为主语的时候,接续该信息的小句往往紧跟着话题结构小句,而话题信息再次成为话题得以接续的时候,新的话题结构小句与先前的话题结构小句距离较远。其中有9例话题信息在后文重新成为话题时,与先前的话题结构小句间隔超过20个小句以上,中间跨过多个话轮,也就是3.3.1小节提到的长距离之后重新引入该信息成为话题。因此虽然该信息在会话语境中已经得到过激活,由于其间已有较多其他信息的干扰,会有其他的名词性成分参与到话语中来,而这些名词性成分都成了竞争者。因此,在跨过多个话轮之后,说话人希望重新回到先前的议题,会以对应已知性程度偏低的形式重新将信息引入并确立为话题。

其次,有一些小句在紧随话题结构小句之后就将话题信息再次作为话题接续,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参与会话的一方说完这个话题结构小句之后,会话的另一方立刻对该小句进行了重复或者同义的重复,表达应和、互动或者提出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重复的这一方不改变这一小句的结构形式甚至语汇选择,而是顺势借用对方的语言形式,因而话题以原来的形式重复出现。这种例子也不在少数,其中汉语式话题结构中的领格式话题结构占了绝大多数。

对于话题接续时的不同语言表现形式,使用代词这类简单的形式说明话题信息在后续的会话中表现活跃,成为会话谈论的中心议题的可能性高。而使用名词短语这类相比较偏复杂的形式的话,则说明话题信息在后续的会话中的活跃度低,成为谈论的中心议题可能性低。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情况,而是一种倾向性的可能,并且与Ariel(1990)的可及性理论比较相符。因此,我们对三类话题结构的话题接续的表现形式分别作了记录,详见图3.9。因为专有名词、指示词/短语及其他形式出现次数较少,我们将其包括在名词短语这一栏中,在进行比较时只比较了代词与名词短语的出现频率。

图3.9 三类话题结构话题接续形式比较

从图3.9可以看出,左偏置结构的话题信息接续以代词形式呈现的比例最高,以名词短语形式呈现的比例在三种话题结构中最低。汉语式话题结构则刚好相反,有一半以上的话题在接续时以名词短语的形式呈现,而以代词形式呈现的比例为三种话题结构中最低。话题化结构的情况则居于两者之间。三类话题结构的话题接续形式分布情况中,左偏置结构与话题化结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Z=-1.109,p=0.268>0.05),而汉语式话题结构则与其他两者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左偏置:Z=-5.517,p=0<0.01;话题化:Z=-6.415,p=0<0.01)。

因此,笔者认为左偏置结构与话题化结构的话题在后续的会话中得到接续时信息活跃度高,成为会话议题的可能性更大,而与此相较,汉语式话题结构的话题则在后续会话中活跃度低,成为会话议题的可能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