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会话支架

5.2.1 会话支架

本书认为,在认知凸显这一动因的影响下,话题结构的使用体现了说话人在会话进程中将其作为会话支架的语用策略。在这里,笔者借用了支架(scaffold)的概念。作为工程里的必备品,支架原本指的是在建筑或修缮某建筑物时为进行支撑而搭建的结构,用于建筑工人行走或搬运物品,往往是临时性的。Vygotsky(1986)将支架的概念引入对儿童学习发展的研究中,隐喻学习上的支撑和支持。在认知科学中,学者们在研究分布式认知时又用到了支架这一概念,如Clark(1998:163)将它定义为“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增进剂,包括物理的、认知的以及社会的增进剂”。语言系统也包括在其中。本书希望借用支架这一概念来表达的观点是:说话人在会话中使用话题结构的形式进行语言内容的组织,是一种语用策略,为自身的话语提供辅助性支撑和内容索引,并争取足够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会话内容。

因为本研究用的是会话语料,我们在对其中的话题结构进行观察分析时不可避免地会将会话的特点考虑进去。会话的特征包括了即时性、双向性、应变性、语境活动性等。与建构单向性交际的书面语篇相比,会话参与者在会话进行过程中所能获得的组织语言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需要使用一些策略来争取更充分的时间为话语做好准备,并且维持自己在当下的发言地位。例如,Jaeger和Wasow(2006)认为,说话人在英语关系从句中使用关系词,是在没有做好准备时防止陷入沉默的策略性选择,而当说话人已经做好充分准备时,往往会省略关系词。与此相似,本书认为使用话题结构来组织语言也有类似的效果。当说话人在会话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发言的机会,却没有做好充分的话语准备时,倾向于用话题结构的方式,先说出话题部分,在这期间以及其后的短暂停顿中为述题部分赢得话语时间,调整自己的话语,构建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最常见的是说话人从会话参与另一方手中接过话语权时,会先重复对方最后发出的部分话语。重复的这部分话语内容就常常以话题的形式出现,在功能上类似于会话的支架,通过它为自己搭好平台,并争取时间来构建随后的话语。本书的语料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观察。

(例1)

<sp1>:那我相信你们俩就是.会有很多很多故事。我们能不能先跟现场朋友先说一下,刚才说到的那个雪山忠魂的那个那个雕塑啊,那个是怎么.讲的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

→<sp2>:雪山忠魂这个故事呢...它最早来源于.那个资料来源是一个叫吴先恩的一个老红军写的一个回忆录叫党岭山上。1936年的2月,当时这个.红四方面军.这个.一个兵站部长呢叫吴部长,他带领一群红军战士在翻越党岭山,党岭山是那红军翻越的.呃大雪山之一。

(省)

(U1)

例1取自会话语料U1。在这段会话中,会话的一方sp1提出了问题,将自己的会话话轮结束,将话语权转移给另一方sp2。在当前的会话语境中,sp1刚刚在话语中提及了雪山忠魂雕塑,同时在询问其背后的故事,而几分钟之前,访谈的演播厅还播放了有关这一雕塑的视频信息,因此雪山忠魂雕塑及其背后存在感人故事这一点在会话双方认知中都应该是活跃的信息,已知性程度很高。如果按照前文阐述的已知性等级理论,sp2完全没有必要再用名词短语的方式对其进行指称,而是可以使用对应信息已知性程度高的简略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如代词。但是sp2却重复使用了这一形式,根据会话的省力原则,在可以用简略方式表达的时候选取复杂的形式,其背后应该有语用因素在起作用。

会话的另一方sp2在回答对方的提问时,需要讲述一个相当长的故事,在会话的准备时间上显得局促。因此,他采用的策略是对sp1话轮中的内容进行了部分的重复,将“雪山忠魂这个故事呢”作为单独的语调单位置于句首作为话题,首先示意自己已经明确在当下的话轮需要提供的信息,与此同时着手对后续的述题部分进行构建。从画线的左偏置结构小句可以清楚地看到,说话人sp2在重复sp1的部分话语作为话题的时候,在争取时间为自己后续的话语做好组织。这一点从述题中表现出来的会话修正行为可以得到佐证,在sp2说出“它最早来源于”时仍未做好充分的话语组织准备,因此马上又换了一种方式进行语言的组织,“那个资料来源是……”。因此,“雪山忠魂这个故事呢”作为话题,可以视为说话人sp2为自己的话轮搭建的支架,以话题作为支架对其后的话语进行支撑,并开始后文的叙述。

(例2)

<sp1>:你的初恋在什么时候?

→<sp2>:初恋啊就是说...真正有女朋友意义上的女朋友..那就是有有..对于我们来说...那时候就没有觉得..只是喜欢她,然后跟她在一起跟她有一些.比较亲热的行为的话,可能应该是在初中。

(省)

(U2)

例2取自会话语料U2。在这段话语中,会话一方提出了问题之后,另一方sp2听到了对方的提问,知道话轮转换到了自己一方,但是却没有为回答对方的问题完全做好准备。因此,在组织话语的时候,她[1]就下意识地先重复了对方的部分话语内容“初恋”,说明已经了解对方的意图和期望知道的内容。对于述题的内容其实sp2还没有完全组织好语言进行表述,这可以从画线部分话语中sp2多次犹豫、进行会话修正并且穿插着解释的行为中看出。但是因为sp2先给出了“初恋”这一话题,并没有另起一个毫不相干的开头,所以无论她其后组织的话语是怎样凌乱无序,仍然很好地向对方显示了自己希望会话顺利推进的意愿。sp2将其置于自己话语的开始作为话题,传达给对方进行会话合作的信息,同时开始以此为会话支架对其后的述题进行组织,在内容上提供与此相关的信息。

可以大胆假设,如果sp2不先给出话题用话题结构的方式组织话语,而是直接用沉默几秒钟的方式进行会话准备,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沉默本身导致了会话的冷场,sp1无法立刻了解对方合作的意图,可能会因此重新取回话语权开始自己的新话轮;二是sp2没有经过完全准备而组织出来的凌乱话语,会让对方在处理时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才能与先前的话语进行联系。因此,使用话题结构的组织方式,先给出话题,为之后述题的准备时间、内容构建以及会话合作意图的传递都提供了支架,也为对方识解述题内容提供信息索引。

从例1、例2可以看出,话题体现了作为会话支架的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说话人借此向会话参与的对方示意自己接过了话轮,理解了对方的会话意图,以此为基础推动会话的继续进行,同时也向对方传达了自己的合作意图。这一点体现了会话支架的互动性。第二,说话人以此作为话语内容构建的支撑点,围绕其组织话语内容,述题部分就是对话题进行的陈述,为话题增添相关的信息。第三,话题还为说话人的会话组织行为提供了支撑,说话人先给出话题部分,给予单独的语调单位,与此同时为述题内容的组织争取了时间,维护了自身的话语权。说话人在使用话题结构作为会话支架时,其特征是这样的话题结构都带有提顿词或停顿,或者两者兼有,而提顿词和停顿则很好地帮助了说话人争取时间整理思路、建构述题内容。

使用话题结构作为会话支架的语用策略,是与会话的特点紧密相关的,在书面的语篇中可能很难观察得到。这一点从下文语料中两个部分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在本书的语料中,绝大多数是会话参与的几方在现场发出的话语,其中穿插了少量的背景视频中的旁白和解说。旁白与解说和现场话语有所不同,是事先准备好的语篇,由说话人念稿子进行录音之后与视频材料编辑在一起,因此这样的旁白与解说在性质上与现场会话不同,是单向性的、非即时性的且语境非活动性的。笔者大致上对旁白与解说中出现的话题结构小句与话题链的数量进行了统计。

表5.7呈现的是旁白及解说与现场对话中话题结构和话题链的数量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从绝对数字来看,各辑会话语料中现场对话的话题结构小句与话题链数量都远远多于旁白及解说中的数量。差距最小的是会话语料U6,旁白与解说中话题结构小句与话题链数量为17,而现场对话中数量为42。笔者对这一会话语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旁白与解说中,有一个汉语式话题结构小句在多次解说中重复出现,对节目内容进行提示与介绍。如果将这个小句重复计算的数量减除,总体数量会有所减少。

表5.7 旁白及解说与现场对话对比统计

当然,表5.7的统计并不十分科学,因为旁白及解说本身所占的时间与篇幅要比现场对话少很多。更科学的方法是将话题结构和话题链分别在旁白及解说与现场对话中占的比例进行比较。这一点对于旁白及解说并不困难,但是对于现场对话来说却比较困难,因为无计划的会话往往在小句的切分上界限不是很明确,尤其中间夹杂着许多破碎的、片段式的话语,难以对所有小句的总和做具体的计算,因此,本书没有对话题结构小句和话题链在两者中的比例进行比较。但是,表5.7的数据至少也已经体现了话题结构的使用在有准备的与无计划的、即时性的口语会话中的差别。

综合考虑即时性口语会话的特点,笔者认为话题结构的使用是说话人的一种交际策略,将其作为会话支架,以此传递交际合作意图,争取后续内容构建时间,并作为支撑对话语内容进行组织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