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参照点

6.1.1 参照点

张旺熹(2006:1)认为语言研究的根本任务之一是语言的心理现实性,而关注“意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恰恰就涉及了语言的心理现实性,本质上是在探讨人们怎样看待外部世界这一心理特质问题。作为认知主体,人们以何种形式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是以对应的心理存在为基础的,而认知正是反映内在心理过程的。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Lakoff&Johnson,1999)现在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包括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认知功能语法等分支。其中,认知语法也是根据体验哲学观揭示人类的感知经验,在此基础上建构概念图示,形成对语言结构的约束机制,从而为语法构造寻找概念上和经验上的理据。(王寅,2001)因此,本书将从认知语法中寻找话题结构的认知理据,希望对话题结构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书在对话题结构进行认知分析时,主要依据的是Langacker(1986,1987,1999)的认知语法中的观点。认知语法的一大优点是它可以对句法的多样性进行统一的解释,有很强的包容能力,同时还可以揭示多样性背后的认知动因。认知语法的基本概念包括了话语空间、行为链、能量转换、角色原型、视角、凸显等一系列概念。本书不会涉及所有这些概念,主要会用到的概念为当前话语空间、参照点及凸显。本书认为,话题结构的认知原理可以用认知语法中的参照点理论作出基本解释。

认知语法认为,人们作为认知主体的一个基本的认知能力是可以通过一个实体概念建立对另一个概念的心理接触。(高原,2003:54)这一作为认知媒介的实体概念就是认知中的参照点。例如,在短语the baby's smile中,处理者可以以baby作为参照点,建立起对smile的接触,反过来却不行。在参照点的图式中,通常包括了处理者(conceptualizer)、领地/知识域(dominion)、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目标(target)以及心理路径这些基本要素。处理者C将某一已认知的实体作为参照点R,与目标T建立心理接触(mental contact),通过已知的某一参照点而可及的实体集合构成了这个参照点的领地/知识域D。(Langacker,1993)参照点的基本图式如图6.1所示:

图6.1 参照点图示

参照点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领属关系、部分/整体关系、上下义关系等。处理者在通过参照点与目标建立心理接触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参与到这一认知过程中来,如百科知识、语境知识、认知主体的认知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