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话题特征
对话题的特征进行探讨以Li和Thompson(1976,1981)以及曹逢甫(1979/1995,1996,2005)的研究较为有影响力。
Li和Thompson(1976,1981)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英语、汉语以及其他多种语言中的话题进行了观察,试图从中总结话题的普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话题的类型学研究,主张以话题优先/主语优先的区分来建立一种语法类型学方法。Li和Thompson(1976,1981)认为汉语是话题优先型语言,并从语法特征等方面解释了其与主语优先型语言的区别。Li和Thompson(1976,1981)对话题与主语做了系统的对比,并对它们的特征进行了列举性的阐述。话题的特征包括话题总是有定的、总在句子首位、与句子的动词不必有任何选择性关系、与动词没有一致关系、与反身化和祈使化等句法过程无关等。Li和Thompson(1976,1981)同时也列举了主语的特征,他们列举这些特征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话题和主语的差异,并未对两者进入各自在小句中的位置规定合格性条件。
Li和Thompson(1976,1981)的问题在于,虽然他们尝试将主语与话题区分,但是并未对两者给出清楚的定义,而是用逐一列举的方法来规定特征,包括所在位置、指称信息、与述题的语义关系等各方面。逐一列举的方法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如不能确保所列特征的穷尽性。此外,在他们的分析中,有时主语可以兼任话题;有的特征在主语与话题上都有体现,无法成为区别性特征,因此具体的话语分析中也有许多例外无法解释。对于这一点,有的学者表示无法接受,认为这与他们之前提出的两者为同一层次上的不同概念的观点相矛盾。
Li和Thompson(1976,1981)将对话题的讨论基本限定在单个小句的范围内,与此不同的是曹逢甫(1979/1995,2005)将视角拓展到单句之外。曹逢甫(1996)通过对话题化和话题提升的研究,也认为汉语是话题显著的语言,并发展了话题链的观点,试图对话题链形成的规律作出总结。曹逢甫(2005:48)将Li和Thompson(1976,1981)列举的话题特征进行了发展,进而列出了话题的六大特征,包括话题总占据话题链第一个子句的S首位的位置、话题可以由停顿助词与句子的其余部分隔开、话题总是有定的、话题是一个语篇概念、话题在话题链中控制所有的代名词化或同指名词组的删除等。
Li和Thompson(1976,1981)所提出的话题特征基本上在曹逢甫的研究中得到了继承,但曹逢甫(2005:48)提出的话题特征仍然与其略有不同。这一方面是由于Li和Thompson(1976,1981)是从多种语言中提炼话题的普遍特性,而曹逢甫(1979/1995,1996,2005)只关注汉语,对他们列举的话题特征在汉语中进行了检验,并依此提出了一些限制;另一方面是他认为话题常可以将其语义管辖范围扩展到小句外,从而形成话题链,并认为这是语段形成的基础。曹逢甫(2005:48)提出话题的这些特征,尤其强调话题是话语平面而非句法的概念,希望借此确定汉语句子中的话题,并能将其很好地与主语相区别。
屈承熹(2003)在分析了曹逢甫(2005)提出的关于主语以及话题的特征之后,提出其中有些瑕疵,导致了话题与主语在句子中重叠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曹逢甫(2005)对例句进行分析时的确存在,尽管他希望能很好地区别主语与话题,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似乎仍然将两者放在同一层次上进行分析,列出的两者的特征也有重叠。他采取的设立主话题与次话题的方法似乎也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屈承熹(2006)将话题理解为一个篇章概念,对于孤立的一个句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判断某一名词短语是否为话题。如例29:
(例29)他来看你了。 (屈承熹,2006:195)
根据曹逢甫(2005)的观点,这句中的“他”被认为是话题,但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关于主语的特征,“他”也可以理解为主语,在这种情况下曹逢甫(2005)提出的希望借以区分主语与话题的各大特征就失去了效用。对此,屈承熹(2006)认为如果没有语境而确定一个名词短语是否为话题是毫无意义的,孤立地分析结构会导致除了句法结构之外,话题就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上文已经提过,屈承熹(2006:198-199)提出了自己关于话题特征的观点,并将特征分为三个层次,同时还提出了“原型”的观点,认为具备所有三个层次特征的名词性词语就是原型话题。因此,话题性程度有高低之分,具备越多的话题特征的名词性词语,其话题性程度就越高,在与其他名词性词语产生竞争的时候,就更有可能成为句子的话题。当然,话题性程度并不是名词性词语成为话题的唯一条件,在话题形成的三个阶段,即导入、选取、接续阶段,有其他种种因素影响话题的选取与延续,如语义关系、前后景配置等。(屈承熹,2006:203-206)
以上所述及的研究中,Li和Thompson(1976,1981)与曹逢甫(1979/1995,2005)都是在小句层面为话题的性质与特征限定框架,而并不涉及小句之外的信息。屈承熹(2006)的考虑相对更有语篇倾向,他在阐述中始终强调话题属于篇章概念。但是,屈承熹(2006)提出的原型话题及层次性的观点,主要是基于对书面语篇的分析得出的,对会话语篇的适用性还需要更多的检验。
本书在考虑话题结构的特征时,采取的也将是语篇的角度,在会话过程中进行观察。笔者希望做的是以客观观察为基础总结特征,而不是列举话题“应该”具备什么特征,为话题作出限制性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