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 汉语式话题结构的认知分析

6.2.2 汉语式话题结构的认知分析

汉语式话题结构与上述两类话题结构有所不同,区别在于话题与述题中的任何位置都无直接关联,两者之间关系显得非常松散。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用参照点模式以及射体/界标理论对它进行刻画。笔者在此以上文例1中的C小句为例加以分析,以下重新编号为例3:

(例3)

→<sp>:2007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文章变革时代呼唤宁静校园,引起了广泛热议。有人对纪宝成文章中提出的宁静是大学的一种境界深表赞同。而有人则认为,这种宁静的境界今天的大学根本无法达到。信息的密集和爆炸,世界变得喧嚣而充满了诱惑。大学,真的能够成为一片真空地带,守住象牙塔里的那份宁静吗?

(U9)

例3中画线标识的小句为汉语式话题结构,与上文所述的另外两类话题结构有所不同,该小句的话题“信息的密集和爆炸”与述题“世界变得喧嚣而充满了诱惑”中的谓词无直接语义联系,与其他位置也并不直接关联。对处理者来说,除了经由话题作为参照点对目标述题进行认知之外,还需要对两者之间的关联进行推理与判断。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推理是在参照点所激活的知识域中进行的,而推理的依据是话语的关联性。关联理论认为,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传递了最大关联的假设。(Sperber&Wilson,2001:158)说话人通过话语传递某种意图,这种假设必定是最大关联的假设。也就是说,即便说话人的话语形式表面不相关,背后仍然有其交际关联性,只是这种关联是某种隐含的行为,需要听话人进行推理才能得出。例3的汉语式话题结构中,参照点与目标之间关系松散,但是基于关联理论,可以推断例3中参照点与目标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性。在联系了认知语境之后,大致上可以推断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或者伴随关系。第2章中描述了汉语式话题结构的各种类别,例3的画线小句属于背景式的汉语式话题结构,因为话题“信息的密集和爆炸”可视作为述题部分提供了相关的背景信息。

与上文对其他两类话题结构的认知阐释相同的是,对处理者来说,汉语式话题结构中的话题是认知参照点,在这一参照点所能激活的知识域中,同样是述题这整个命题是处理者经由参照点而实现心理接触的认知目标。但是,上文对左偏置结构与话题化结构的认知阐释的共同特点是参照点和目标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与此不同的是,汉语式话题结构的认知分析中,参照点和目标之间的联系并不是明示的,在途经参照点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处理者需要基于自己的认知经验调动更多的知识,才能实现对目标的认知并且理解参照点与目标之间的关联。例3中汉语式话题结构小句的参照点可以视为是为目标提供相关背景信息。

除了这样的情况之外,如第2章所述,话题还可以是述题中某一成分的领属成分,也可以界定述题陈述的范围,或者标识述题陈述的对象,也可能还有其他本文未作归类的话题与述题之间的关系类别。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参照点话题与认知目标述题之间的联系不是明示的、显而易见的,这一点是汉语式话题结构的统一特征。因此,笔者用图6.4的图式对汉语式话题结构的参照点模式进行统一的解释。

图6.4 汉语式话题结构参照点图式

图6.4与左偏置结构和话题化结构的参照点图式主要区别在于,参与者在以话题为参照点与述题这一目标实现心理接触时,还需要对话题与述题之间的非明示关联进行推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