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话题化结构

2.2.2 话题化结构

如上文所述,本书研究的话题化结构是包含有标记话题的话题结构,话题与述题的某一位置紧密相关,而在述题的这一位置并无复指话题的成分,或者说复指话题的成分是空位。例14为会话语料中话题化结构的示例:

(例14)

<sp1>:其实一个人对于财富的追求本无可厚非,我们需要加强的是对一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而这也将是目前中国高校正在努力的方向啊。

→<sp2>:好,你方的努力我也看到了。但事实是.现在的学校已沾染了太多的商业气息,当衡量学问价值的标准已经变成金钱的时候,我们看到校园的宁静实际上已经渐渐远行。

(U9)

例14取自会话语料U9。箭头所指话轮中的画线句子为话题化结构的例子,话题为“你方的努力”,与述题中“看到了”之后的空位关系紧密,且该处并无复指话题的语言成分。空位可以理解为处于述题部分宾语的位置。

在参考国外的研究文献时,笔者发现对话题化结构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根据话题化结构中述题部分复指话题的空位所占据的句法位置,可以将话题化结构细分为宾语前置结构OF(Object Fronting)以及主语凸显结构SM(Subject Marking)。(Netz&Kuzar,2007)由于句子成分位置的特殊性,宾语前置结构往往较为显眼,属于屈承熹(2006)所指的由于句法形态上的明显标识而可以轻易识别的有标记话题结构。例如例14中的画线小句,可以较容易地识别话题这一成分与述题中宾语的位置相关联。基于对常规语序的了解,可以较快地判断这是异于常规句式的有标记话题结构。简单地来讲,这一类话题化结构在语序上与无标记结构表现出了突出的差异,而语序则属于广义的话题标记,因此宾语前置结构中存在较明显的话题标记—语序。

与之不同的是,主语凸显结构中的话题与述题中的主语位置接近,同时,述题中的主语空位是与话题相关联的位置。因此,从书面的角度来看,句子的结构顺序与常规的SV(O)形式几乎一致,很难判断该成分是无标记主语还是有标记话题。因此,以往在英语的话题化结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忽略主语凸显结构与常规的SV(O)结构的区别而不对它进行研究。例如,Gregory和Michaelis(2001)就认为,位于谓语之前的主语因为无法用变换句子成分顺序的方式得到凸显,所以也不太可能经过话题化而成为小句的话题。实际上,他们这样主张的主要原因在于,之前的文献中所研究的话题化结构均为书面语语料。如果关注口语语料的话,可以发现除了用句式顺序的方式,还可以通过韵律来体现话题的凸显,而这些韵律成分包括多种不同特征。Samek-Lodovici(2005)、赵永刚(2019)等学者也通过韵律分析来区分话题、焦点等语句信息结构相关的特征。

Chafe(1994:57-58)就指出,自发的话语中音调(intonation)并不是随意地进行分割的,而语调单位往往是在功能性的切分成分(functionally relevant segments),是话语中信息单位的语言表现。语调单位的判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如停顿、音高变化、语速变化等。话题部分与述题部分在语调单位的分界上受到多个参数的影响,如音调、音长、音强、音质、停顿等。当然,这些参数并不一定需要共现,在有的小句中话题与述题部分的边界也许只存在上述参数特征中的某一个特征。

Netz和Kuzar(2007)指出,SV(O)结构中主语与谓语构成同一个语调单位,而主语凸显话题化结构中话题的部分在韵律上与述题部分是分开的,有它自己的突出的语调,也因而成为有标记结构。在他们的研究中,他们用音律图的方式证实了从SV(O)结构中把主语凸显结构分离出来,并将其作为话题化结构来研究的必要性。下面两张图为他们在研究中所用的例证,从图中能较清楚地看出两种结构在韵律上的差别。

Fig.1 Dad,you know,has done some of it.

Fig.2 So Mom didn't want me to--.

(Netz&Kuzar,2007)

左图中的句子为主语凸显话题化的结构,而右图中的句子则是普通的无标记主谓结构。两句的句首NP在语义及语法地位上都相似,但是可以明显看出两图的区别:左图中的句子分为两个较为独立的语调单位,而右图中的句子则是一个单一的语调单位。图中的竖线是将句中的主语/话题与其后部分相隔的分隔线,在左边的音律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凸显的话题与述题之间的边界,左图中的第一个语调单位后有明显的停顿。左图中话题部分的元音也明显加长。此外,音高曲线显示左边句子的“Dad”发音时有剧烈的上下起伏,而与此相对的右边句子中的“Mom”则在图中显得更为扁平。换而言之,左图中的话题与右图中的主语相比较在音高上占据了更为广阔的范围。这两张图能够比较明确地显示,在与无标记SV(O)结构相比之下,主语凸显结构话题部分的韵律特征较为明显,元音偏长,音高范围广。这种韵律上的超音段特征与其他表示话题功能的音段成分,如提顿词,同属于话题标记。因此,有必要将由韵律成分作为话题标记的主语凸显话题化结构与由语序或提顿词作为话题标记的话题化结构一起进行研究。

以上为英语中的例证,现代汉语中同样存在主语凸显话题化结构,这类结构中,话题部分之后往往有话题标记,包括提顿词“吧、呢、么”等以及停顿。过去的研究中大多是依赖书面语语料的研究,因此多数研究都只涉及了由提顿词充当话题标记的主语凸显结构,而对口语中由停顿作为话题标记的主语凸显结构研究较少。

停顿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会话中具有丰富的语用意义,如表示犹豫、拒绝等。除此之外,研究者们也一致认为,在无标记话题之后的停顿属于话题标记,所起的作用与其他提顿词相似,体现话题功能的超音段成分。(徐烈炯、刘丹青,2007:72-73)郑恒雄研究的台湾高山族语言中,主语后没有停顿,而话题之后则必然都有一个停顿跟句子后面的部分隔开。(徐烈炯、刘丹青,1998:72)现代汉语中,停顿的作用也许没有那么明确,但是在话题后有停顿的主语凸显结构与无标记的SV(O)小句同样在韵律上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可以参照Netz和Kuzar的方法,通过观察两类结构的音律图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下面的两个例子取自同一个会话语料U3,是同一个说话人发出的话语,两个例子中句首为代词,而非名词短语。先来看例15转写后的文字语料:

(例15)

A<sp1>:对,反正就就就很好,就两个人就相处了就觉得很好的朋友一样地相处嘛,然后.后来我记得她要回北京了,有一次给我打电话,就说她要她要回北京了,我当时正在..正在吃饭,吃完饭然后就.还要上班吧,

<sp2>:嗯。

<sp1>:但是当时特别着急,就还去单位签了一个到。(省)

B<sp2>:在生活当中,会有有摩擦的时候吗?谁更加.可能迁就谁一点?

<sp1>:嗯=...她..迁就我一点。

例15的A、B两个语段中,画线的句子都是同一个说话人所说。A段中的画线小句为无标记的SVO结构,而B段画线小句中的主语后存在明显的停顿,这一停顿是凸显话题存在的韵律特征之一。两句的音律图分别如图2.1、图2.2:

图2.1 例15语音图A

她要回北京了

图2.2 例15语音图B

她..迁就我一点

从图2.1和图2.2可以看出,A段与B段中的这两个小句,尽管句首都是代词“她”,但A段小句的“她”元音较短,且音高曲线非常平缓,音高范围为Max240.06~Min202.26(Hz)。与之相对,B段小句中“她”的元音明显拉长,且在音高曲线上有较明显的起伏,有较为剧烈的升降,音高范围为Max273.87~Min94.10(Hz)。同时,在语调单位方面,B段的小句有两个语调单位,两个语调单位之间分界明显,且分界刚好落在主述之间,而A段小句只有一个语调单位。结合语调单位以及音高曲线来看,B段小句与A段小句在韵律特征上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而正是B段小句的这种韵律特征将其话题凸显而使其成为有标记的话题化结构。小句“她..迁就我一点”的韵律特征成了该句的话题标记。

除此之外,由提顿词“吧、呢、么”等作为话题标记的话题化结构,在韵律上也同样具备与无标记SV(O)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例16观察它们之间在韵律特征上的差别:

(例16)

<sp>:(省)那个时候,除了这些个洞让我激动以外,还有一个更让我激动的向往,就是洞外的沙漠,沙鸣山。特别想去闯沙漠,然后每次都说关了洞以后我们去沙漠吧,然后(A)他们俩就懒得跟我解释,就说你别闹了,等到哪天不看洞从一早才能去呢。可没人跟我说为什么。(B)他们俩呢,经常一背摄影包...就去创作去了,然后给我洗一盆那个大白杏,哄着我说,自己乖乖在家吃杏吧,(嘿嘿)等着我们回来。((@@@))然后就给我扔那了。后来我就忍无可忍,吃了好几天的杏儿。(省)

(U7)

例16取自会话语料U7,也是同一个说话人发出的话语。这两个句子句首的NP也是相同的,都是“他们俩”。所不同的是图2.3中的小句是无标记结构,而图2.4中的句子则在“他们俩”后带有提顿词“呢”。从图中可以看到,图2.4的句子中带有提顿词的“他们俩呢”是一个语调单位,与句子其后的部分在语调单位上有明显的分界,而图2.3的句子中不带提顿词的“他们俩”与之后的部分同属于一个语调单位。此外,不带提顿词的NP和带提顿词的NP在音高曲线上的表现也不同,A小句主语“他们俩”的音高曲线相对平缓,音高范围为Max479.85~Min381.03(Hz),而B小句话题“他们俩”的音高范围为Max418.65~Min187.38(Hz),从曲线上能看出非常明显的升降。这些韵律特征与上文例15的情况十分相似,也就是说,由超音段特征停顿或者提顿词做话题标记的主语凸显话题化结构,在韵律上具有比较相似的特征,与无标记SV(O)结构中韵律上的区别方式也较相似。

图2.3 例16语音图A

他们俩就懒得跟我解释

图2.4 例16语音图B

他们俩呢,经常一背摄影包...就去创作去了

以上的阐述说明,在观察会话语料时,除了由语序做话题标记的宾语前置话题化结构,以及提顿词做话题标记的主语凸显话题化结构之外,同样需关注由NP后的停顿作为话题标记的主语凸显话题化结构,而这类结构在书面语中是很难与无标记的SV(O)结构相区分的。

本书采用的是口语会话语料,在观察时笔者对以上几种话题化结构都作出标注。与语序和提顿词相比,作为话题标记的停顿界定起来并不十分容易。在会话语料的转写过程中,停顿指的是能让转写者明显意识到的话语上的语流停滞。卫乃兴等(2007)的研究表明,时间为1秒的停顿往往感觉不到,而超过6秒的停顿常常会导致会话的其他参与者插话甚至夺走话轮权。李悦娥和申智奇(2003)也有类似发现。显然话题化结构中的停顿不属于后者,在本书的会话语料中,通常听话人一方能根据话题的韵律特征识别话题之后的停顿,将其理解为与提顿词相当的话题标记,而非话语中的“卡壳”现象。因此,停顿作为话题标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造成听话人一方抢夺话轮权,相反,他们往往会在此处用一些如“嗯、啊”等的反馈语表示关注或积极合作。这也说明在理解话语的过程中,他们对主语凸显话题化结构中话题与述题之间的语调单位边界非常清楚,因而可以适时地在此处加入反馈语。如例17:

(例17)

<sp1>:[他没有跟你讲?]

<sp2>:[是巴图跟我姐姐]讲了。

<sp1>:啊=

<sp2>:嗯.巴图特别不敢把这些话跟我..从来不跟我交流他的这些话。

<sp1>:(0)嗯。

<sp2>:因为他总觉得我会哭,他特怕我难过。然后这种事因为我当时没在国内。

<sp1>:哦。

<sp2>:等我回来,我姐姐给我打电话告诉我。

<sp1>:(0)嗯。

→<sp2>:然后老师也告诉我,说宋丹丹你放心,这个孩子..

<sp1>:(0)嗯。

→<sp2>:在操场上自己有一个仪式什么。

(U5)

例17取自会话语料U5,其中箭头所指话轮中的画线小句为SM结构。该句中话题的停顿之后,另外一位会话参与者sp1适时地在这个语调单位分界插入了她们的反馈语“嗯”,使得话题与述题之间的分界更为明显。显然,说话人sp1知晓此处sp2话语中的停顿并非是表述困难所致。另外,也有的小句是听话人的反馈语插入在先,而后说话人加以停顿。这更说明了听话人基于对现代汉语中话题化结构在语调单位上的分界以及话题部分音调特征的理解,能够对话题部分及其与述题的分界进行准确判断。例18也可以作为参考:

(例18)

<sp1>:那是不是也有你和你的徒弟同台竞技的时候?

<sp2>:嗯..当时是,有一个。一个是李洪江吧是

→<sp1>:徒弟.和.师傅

<sp2>:嗯。

→<sp1>:..一起参加同一个比赛?

<sp2>:对,那那个是他是抓了乒乓球了,不是说是人安排的[不是谁想]

<sp1>:  [谁会...谁]尴尬呢?那徒弟尴尬还是师傅尴尬?

(U6)

例18取自会话语料U6,箭头所指的画线句子中,在sp1说完“徒弟和师傅”时,sp2立即插入了他的反馈语“嗯”,而后说话人sp1进行简短停顿之后继续说完了句子的其余部分,这说明听话人sp2对语调单位分界作出了正确判断。在例17与例18这两个例子中,话题之后的停顿都没有造成听话人抢夺话轮权,而是在插入反馈语之后让说话人继续说完了述题部分。在本书的语料中,出现以停顿作为话题标记的主语凸显话题化结构时,听话人在停顿前后插入话语,强行打断说话人的谈话并抢夺话轮权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但是的确存在听话人在停顿处补充信息,并立即让说话人继续述题部分陈述的情况。这也同时说明会话双方对在这一位置出现停顿的语用意义理解一致,将其正确地理解为话题标记,而不是犹豫或其他含义。基于对停顿作为话题标记的正确理解,会话双方得以顺利且成功地将会话合作下去。

在笔者的转写过程中,无法做到对每一个话题之后的停顿都进行秒数上的计数,因此只能根据话题部分体现出的韵律特征作出大致判断,对停顿采取较为模糊的标识,第1章已经提过,短暂的停顿用一个实心圆点表示,略长的用两个圆点,较长的则用三个圆点表示。

综上所述,本书中要观察的话题化结构包括两类,一类是由语序为明显话题标记的宾语前置话题化结构,另一类是由“吧、呢、么”等提顿词或者是停顿作为话题标记的主语凸显话题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