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熟悉度量表
3.1.3.1 熟悉度类别
上文已经阐述,已知性等级理论中信息状态与语言表达形式的对应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会被打破,此时往往需要依据形式以外的话语信息进行判断,这就与Prince(1981)提出的熟悉度量表(Familiarity Scale)的思想较为接近了。熟悉度量表并不考虑话语中实体的语言表达形式,而是基于实体与话语之间的关系提出的。在对实体的信息状态进行界定时,Prince(1981)考虑到了激活这一信息的来源,而这正是Gundel et al.(1993)提出的已知性等级理论中所缺少的。例如,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上一小节曾引用的Gregory和Michaelis(2001)的例子,在此重新编号为例8。
(例8)
B:Both my husband and I work and our children are sixth,fourth,and third grade.And the school years are wonderful,they're just wonderful.
A:Uh-huh.
B:The kids,they are real people and they are interesting and,
(Gregory&Michaelis,2001:1683)
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形式就将例8中the kids所指向的信息判断为是可唯一识别的状态,因为上文已经提到了our children,此处的the kids实际是处于激活的状态,激活来源是上文的话语。Prince(1981)的熟悉度量表关心信息的来源为何,因此,根据熟悉度量表,可以较容易地判断这是语篇唤起(textually evoked)的信息,因此属于激活的状态。再来看例9。
(例9)
→<sp>:你们俩穿的是蓝色跟粉红色,我好像穿得不太对,我穿的是绿色呵。呃刚才那个小品呢虽然是我们同事自己演的,但是我觉得他们.是不是..能够反映出新股民的一些特征来?
(U11)
例9取自会话语料U11。按已知性等级量表中的对应关系来看,在横线标注的部分中,短语“刚才那个小品”对应“可唯一识别”的状态,也就是说,说话人应该可以将其与某一唯一表征相联系,假如在他/她的记忆中并无相应的表征,则可以为其建立一个相应表征。但是,如果将信息的来源考虑进去,可以判断这一短语所传达的信息在当前话语中是“激活”的状态,激活的来源是情景语境。因为在说话人说出这段话之前,小品刚刚表演完毕,有关它的信息还存在于观众的即时工作记忆中,处于这一认知状态的实体在熟悉度量表中称为“情景唤起”(situationally evoked)的信息。
从例8、例9可以看出,只有兼顾语言表达形式与信息来源两个方面,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话语信息的认知状态。
Prince(1981)整理了各学者对已知/新信息的不同定义,认为话语中的信息并不是简单的二分,并提出了用“假设熟悉度”(assumed familiarity)来对信息进行分类。Prince(1981:235-237)认为说话人传达给听话人一系列指令,而语篇是听话人据此建立的话语模型,其中包含了一些话语实体、属性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同时,她仔细介绍了话语实体首次得以进入话语、在话语中多次出现等各种情况,并将话语中实体的信息大致分为三种状态:新信息、可推断信息以及唤起的信息。Prince(1981)的熟悉度量表可以用图3.3表示。
图3.3 Prince的熟悉度量表
注:图中对应的中文译名为笔者所加
Prince(1981)将语篇中实体的信息状态分成图中的几大类别,第一层级为新的(new)、可推断的(inferrable)以及唤起的(evoked),而这一层级的每一种状态都可以进而分为下一层级的状态。为使熟悉度量表中的各种信息状态简单易懂,我们用例子来结合Prince(1981:235-236)的定义进行说明。
(1)新的(new):说话人首次引入话语的实体。崭新的(brand new):说话人在话语中引入的新实体。如果该实体的信息与其他话语中可识别的实体相关联,那么该实体信息是依附的(brand new anchored),否则就是无依附的(brand new unanchored)。未使用的(unused):当前话语中新引入的实体,与听话人话语模型中某实体相应,听话人只需将其调用即可完成对该实体的识解。
以下例10、例11以及例12分别为无依附的崭新信息、依附的崭新信息以及未使用的新信息的例子。
(例10)
无依附的(brand new unanchored)
→<sp>:就是..今年夏天.有一场盛会,有几十个国家的..朋友,汇聚在一起,这个增进感情,交流技艺,这是一场什么盛会?
(U10)
(例11)
依附的(brand new anchored)
→<sp>:长征时期是..不光是中国革命,是应该说我们这个民族最艰苦的时期。一个军,二十五军,几位主要领导人人都负伤(嗯)。(省)
(U1)
(例12)
未使用的(unused)
→<sp>:(省)其实就这,一句歌词就足够我感激罗大佑,其实李宗盛、罗大佑、齐秦、崔健,这些名字就装在那个小小的录音机里面,它陪伴了这么一段青春记忆,它成长以后它会让你觉得那样一个风发扬厉的、青涩无悔的岁月,(省)
(U8)
例10、例11与例12分别取自会话语料U10、U1以及U8。例10中画线的部分“一场盛会”是说话人在电视访谈开场的时候说的,属于新引入话语的实体,且不依附于其他实体。例11中的“几位主要领导”属于新引入话语的实体,但它携带的信息与“二十五军”有关,而“二十五军”在前文已经出现过,因此“几位主要领导”属于依附性的新实体。例12的话语上文已经出现了“罗大佑”与“崔健”,而“李宗盛”与“齐秦”是话语中新引入的实体。但是说话人在说到这两个名字的时候,内心假定听话人对其是了解的,也就是说是存在于听话人话语模型中的、未被调用的实体信息。听话人只需要将与这两个实体相应的信息调用,就可以完成对它们的识解。因此,这两个实体的信息状态是未使用的新信息。这个例子与3.1.2.3小节中使用的例6是相同的情况,只是按照Gundel et al.(1993)的已知性等级理论它们是处于“熟悉的”状态,而参照Prince(1981)的熟悉度量表则是“未使用的新信息”。
(2)可推断的(inferrable):说话人假定听话人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或者依据其他已唤起的或可推断的实体进行推断而识解的实体。假如可推断的实体是它所在的名词短语的一部分,则被称为包含性可推断的(containing inferrable)可推断实体,否则,则是非包含性可推断的(uncontaining inferrable)。(Prince,1981:235-236)熟悉度量表的三种实体信息状态中,最复杂的就是可推断状态了,这一点Prince(1981)自己也承认。我们可以从例13、例14来看看可推断的实体的情况。
(例13)
非包含性可推断的(uncontaining inferrable)
<sp1>:(省)呃..我感觉心情就像那个,如果你天天看大盘的话,那个刚入市的那种感觉,就像看那个大盘的起伏一样,有时候激动,有时候低沉,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sp2>:嗯,就是对所有的这个曲线都心里边有振荡是不是。
(U11)
(例14)
包含性可推断的(containing inferrable)
<sp1>:就是实际上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我自己的..学习的过程
<sp2>:(0)成长过程,嗯。
→<sp1>: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所以..啊就是说我我为什么这本书的这一章节我没有办法跳开。
<sp2/3>:嗯。
<sp1>:因为你跳开了,就你就没必要写这书了。(省)
(U5)
例13与例14分别取自会话语料U11与U5。例13中画线的短语“这个曲线”所指向的实体信息,可以经由另一个说话人提到的“大盘”推断得出,为可推断实体。名词短语“这个曲线”并不包含于其他任何短语之中,因此这是非包含性的可推断实体。例14中画线的短语“这一章节”同样是可推断实体,“这本书”在这段会话语料中属于唤起的实体,上文以及情景语境都是唤起这一实体的来源,而“这一章节”是经由“这本书”推断而来的,并且是属于“这本书的这一章节”这一名词短语的一部分,因而在此“这一章节”是包含性的可推断实体。
(3)唤起的(evoked):已经处于当前话语模型中的实体。语篇唤起的(textually evoked):在话语上文已经出现过的实体。情景唤起的(situationally evoked):有话语当时所处的情景唤起的实体,包括话语的参与者、语篇语境之外的某些特征等。(Prince,1981:235-236)
我们可以用例15、例16来简要示例说明这两种状态的实体。
(例15)
语篇唤起的(textually evoked)
<sp1>:你四岁就看红楼梦?
<sp2>:五岁半吧。
<sp1>:天哪,那你三国呢?
→<sp2>:那个不喜欢,那个就往后放了。
(U7)
(例16)
情景唤起的(situationally evoked)
<sp1>:就这样,噢。((音乐))来。这样我可以坐在这儿听,噢。采访啊,孔先生噢,中国科学中心德方主任,孔蔼明教授。欢迎他((鼓掌))
<sp2>:hello,你好
→<sp3>:呃.呃.嗯..崔永元先生..叫我.呃..帮助他采访您。是您对德国科学家的培养有什么建议?
(U10)
例15与例16分别取自会话语料U7与U10。例15中的画线部分两个“那个”都是唤起的实体,唤起的来源是话语上文提到的“三国”,因而是语篇唤起的实体。例16中画线部分短语“崔永元先生”虽然在话语的上文并没有出现,但是指向的是会话的参与者,也就是<sp1>,因此是情景唤起的实体。如果用Gundeletal.(1993)的已知性等级量表作依据的话,例15与例16中这两个画线实体的信息认知状态都是处于“激活的”状态,两者之间信息来源的差异就无法捕捉到。
3.1.3.2 熟悉度量表的不足之处
与已知性等级一样,熟悉度量表同样有自己的缺陷。同样是对话语中实体的信息状态进行判断,已知性等级的依据是指称表达式的形式,而熟悉度量表则注重实体信息的来源。Gundeletal.(1993)指出,在熟悉度量表的几种类型中,“可推断的”事实上不能算是一种信息的认知状态,“可推断”只是会话参与者获取实体信息的方式,更确切地来讲,基于它们与之前的话语之间的联系,“可推断的”实体可能处于不同的认知状态。对于这一观点,其他学者也表示支持。Gregory和Michaelis(2001)也认为,熟悉度量表中“可推断的”这一类别,实际上是对某实体获取已知性等级中某种认知状态的方式的描述。可以看例17:
(例17)
<sp1>:你手里你手里拿的这个旗是这一次的收获吗?00:31:35-8(省)
<sp1>:这个旗子太珍贵了。00:32:59-4
<sp2>:非常珍贵。
<sp1>:对。
<sp2>:我们一共在梁宁宁老先生的授权下复制了八面,
<sp1>:噢。
→<sp2>:其中这一面呢是现在是我们北京交通广播非常珍视的一份.一份关于红军的记忆。另外七面呢,我们路上.我们也进行了七次公益捐赠。我们也作为我们那次公益捐赠的每一次的礼物,留给了我们七次公益的所在地,留在了长征路上。00:33:26-1
(U1)
例17取自会话语料U1。箭头所指话轮的上文,会话参与的一方提到了“你手里拿的这个旗”,当时是首次将其引入话语,指向情景语境中对方手中拿着的旗子。手持旗子的会话参与者之后在对旗子加以说明时,用到了“这一面”以及“另外七面”两个短语。如果用已知性等级作为判断依据,“这一面”处于“激活”的认知状态,语篇环境与情景环境都对此予以支持。从语篇语境来看,“另外七面”似乎是新引入话语的,但实际上“这一面”以及“另外七面”与前文的“八面”形成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而可以判断,“另外七面”所处的状态为“可唯一识别的”状态,因为虽然这一短语在话语中是首次出现,听话人可以将它与所指向的表征相联系,并在工作记忆中为它建立相应的表征。此外,“另外七面”获得可识别状态的方式是通过“推断”得来的,而推断的来源则是它与“八面”之间的部分与整体关系。从例17来看,“可推断的”确实更适合描述话语中实体获得某种认知状态的方式,而非状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