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转写与标注
本书所选语料均为电视访谈会话语料,因此最关键也最为耗时的工作是语料的转写与标注。在语料的转写方面,笔者尽量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忠实于会话的原始语句。对会话中的用词、句式等保持原样,即使有异于常用法的也不做任何纠正。对于非完整句甚至病句,也不做任何改动。如果出现无法辨认的含糊声音,则以拟声的方式用近似的拼音标注;如果声音确实无法辨析,则用符号标注。第二,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与标注符号。对会话的语音语调以及词汇整句等内容进行准确判断后,使用合理的符号进行标注。第三,转写时对与话题结构有关的语段进行完整标注,包括话轮的转换、打断、插入、重叠以及停顿等,甚至对影响话题所指的非语言因素,如举手、用手指示等也要进行说明。如果在某几段话轮中并未出现话题结构,并且对前后文出现的话题结构也并无意义上的影响,标注则相对简略,仅对语言本身作记录,而非语言形式的记录则有所省略。
卫乃兴等(2007)指出,话语信息揭示话语的重要特征,是研究话语结构、交际策略、语用能力等问题的基本数据。对于话语信息,笔者标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参与者、话语内容、话语重叠、停顿、时间、重要的非言语信息等。话轮中的会话参与者用“<sp1><sp2>…<spn>”表示,其中“sp”为“speaker”的缩写。据李悦娥、申智奇(2003)研究,会话中话语打断分为多种不同类别,但是在本书的研究中,并不关注具体情况中打断属于哪类,只对打断所造成的话语信息进行标注。
笔者在对语料进行标注时参考了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方法,参考了Du Bois et al.(1993)的转写系统,同时还参考了陶红印(2004)对汉语口语转写的观点与建议。转写中包括了最基本的话语信息,以及伴随话题结构出现的一些辅助信息。会话中听话人有可能在话轮转换处或非转换处介入说话人的话语,此时若说话人未停止讲话,会造成话语的重叠,话语重叠的部分用成对方括号“[]”标识。此外,如说话人话音刚落,在产生停顿之前听话人立即开始新的话语,两个话轮之间没有间隔,这种情况下用“(0)”标识。在说话人说话的过程中,听话人会不时插入简短信息,插入的如果是言语类的回应,将另起一行写出。如果是笑声,并不中断当前说话人的话语,而只是表示听话人在积极合作聆听,对当前话语表示关注和接受,或者是对说话人的支持与鼓励,那么我们用“@”符号来标识。其他重要的非言语的回应,如点头、摇头,直接用((点头))((摇头))等表示。对于无法判别用词但是清晰可辨的语音,用近似的拼音表示,而无法辨别的语音则用“X”表示。如果与话题结构有关的话语中出现特别着重强调的重音,在强调部分的文字底下用着重号标识。在话语中出现的停顿用实心的圆点“.”表示,短暂的停顿用一个圆点,略长的停顿用两个圆点“..”,而较长的停顿用三个圆点“...”表示。说话人在说出某个单字时如果有拖长音的现象,用等号“=”标识。
在转写中笔者发现,有的话题是在话题结构所在话轮之前较为久远的时间提及的,限于篇幅不可能在书中将两者之间所有的话轮都写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用“(省)”的方式说明省略了中间的话轮,并且在相关话轮的末尾标注其在该辑访谈语料中出现的时间。这样更便于较准确地标识信息的状态、来源以及发生的真实情况。
为使读者准确清楚地理解以上说明,笔者将上文所述的标注符号整理后放在附录中,同时示例本研究所用语料中的一小段转写材料。详情请参见本书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