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 总结
笔者在本书语料中还发现,有时话题结构小句与之前的话语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先前的话语是对具体情况的描述,然后会话参与者之一用话题结构小句对先前话语做一个总结。在这种情景下使用的话题结构小句,其话题位置的所指往往并不指向前文的某一实体,而是指向前文若干个实体,或者是对前文若干个小句表达内容的总体概括。下面可以从例12来了解说话人使用话题结构小句作为对前文总结的情况:
(例12)
<sp1>:长征时期是..不光是中国革命,是应该说我们这个民族最艰苦的时期。一个军,二十五军,几位主要领导人人都负伤。
<sp2>:嗯。
<sp1>:包括我们党的当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是.带病踏上长征路的,周恩来是.差点死在草地那儿的,
<sp2>:嗯嗯。
<sp1>:邓颖超也是差点死在草地那儿的,
<sp2>:嗯。
<sp1>:王稼祥,当时党的领导人,他是被一个子弹从后面打进去。他是肠子上..肚子里装了一根橡皮管。他就带着这个管,这个管后来掉到肚子里去了,走到了陕北。后来美国医生马海德.给他检查病的时候,
<sp2>:嗯。
<sp1>:非常震惊.说..带着这样的伤..怎么可能走完长征路呀,
<sp2>:嗯。
<sp1>:说这样的人他是靠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把这个路走完的。
<sp2>:嗯。
→<sp1>:我就说这个意思就是高级将领这个牺牲...在=.红军中是个很常见的事事情。
(U1)
例12取自会话语料U1,这一语段以及前文的会话在谈论的是长征时期红军士兵及将领的牺牲。说话人在箭头标识话轮的前面部分用叙述的方式列举了很多领导人所作的牺牲,包括二十五军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以及王稼祥。在即将结束这一话轮的时候,说话人用了画线的主语凸显话题化结构小句,对前文自己讲述的内容做了一个总结。在画线的小句中,位于话题位置的成分“高级将领的这个牺牲”并不指向前文的某一实体,而是对前面所述内容的总体概括,这一话题化结构小句与前文话语存在着总结的关系。
以上所述的这些逻辑关系的表达,并非只有话题结构才可以实现。常规的无标记小句事实上也可以建构小句间的这些逻辑关系。但是,由于话题结构中话题部分前置,在语调单位上有其独立性倾向,与常规小句中的主宾语成分相比,话题处于一种有标记的、凸显的地位。因此当说话人用话题结构的形式进行表述时,它与其他小句之间这种逻辑上的联系会因为话题的凸显地位而得到突出,也由此更方便了听话人对这些意义加以识别与领会。
笔者将话题结构在话语结构与话语内容上体现的功能相联系,观察其分布状态,发现话题结构在话语内容建构方面表达的各种逻辑关系,绝大多数都是在维持话步完成的,只有极少数处于起始话步。这与两种话步本身负担的任务以及在内容上对话语的贡献程度有关。起始话步的主要任务是转换议题,为其后的会话开启新议题,是之后一段谈话内容的起始点。因此,起始话步的特征是一般较为简短,与前文内容分隔明显。相比而言,维持话步是对已开启的议题进行讨论,在话语内容上更为丰富,也比起始话步更具深度。因此,体现话语内容建构的话题结构小句分布在维持话步的居多。
此外,还有一点也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即话题结构在话语结构切分与话语内容构建方面有不同之处。区别主要在于,在话语内容功能方面,话题结构对逻辑关系的表达显示出了局部性的特征,且在结构上也体现得较为齐整。例如,上文提到的例3与例4,逻辑上的对比意义只存在于两例中的A、B小句之间,话题结构在小句间逻辑关系建构的影响仅限于这两个小句,而并不延续到后文的话语中去,因而具有局部性的特征。而从小句结构上来看,即使具有对比意义的A、B小句并不一定都是话题结构,但小句间表现得仍然比较齐整,让听话人能很容易地了解到说话人想表达的这种对比意义。同样,话题结构在表达相似、包含、总结等话语内容上的逻辑关系时,也有同样的特征,将逻辑关系的表达限制在局部的框架之内,后续的话语并不再过多地受其影响或参与这一内容的构建。
与此相反,在话语结构方面,无论是位于起始话步还是维持话步,话题结构都显示出了开放性的特征,也就是说,话题结构在会话切分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持续地影响到了其后续的话语。如上文例1中的箭头标识话轮,该话轮中的小句位于起始语步,而它在话语中的作用并非到此为止,而是作为起始点为后面的话语标识了议题方向,形成了持续性的影响。正因为它转换了议题,才使得后续的话语围绕着新议题开始展开讨论。因而,笔者认为话题结构在话语结构方面的影响显示出了开放性的特征,而在话语内容建构方面则体现了相对局部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