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语料来源
本书所选的会话语料均为电视访谈。较新的研究也有不少采用日常会话、访谈语料或语料库包含的电话语料、教学录像等进行话题结构的研究,如Lange(2012)、Winkle(2015)、Simona et al.(2015)、Leuckert(2017a)、Wang et al.(2020)等的研究。电视访谈语料与日常会话语料相比,具有如下四个优势:其一,资源较为丰富;其二,在参与人群上避免了单一性;其三,会话内容更为饱满且集中,并且在有限时间内会话更具有连续性;其四,研究者完全独立于语料之外,不会对会话施加任何引导或倾向性的影响。与此同时,电视访谈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点:其一,与日常会话相比,电视访谈会话开展的自然性可能会受到影响,也许会有不可知的人工痕迹;其二,在语体上与日常会话相比偏正式。但是,考虑到有限时间内电视访谈在内容以及连续性上体现的优势,这种类型的会话较适合用于对话题结构进行观察。
在挑选会话语料的过程中,笔者主要考虑了以下三点:第一,语料题材的多样性。笔者希望挑选的会话语料能尽可能广地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讨论的题材尽量广泛。第二,语料所涉及人群的多样性。本书所选的语料希望能够包括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的参与者,这样可以照顾到不同人群对话题结构的使用,以期更为客观地对话题结构进行观察。在关注职业背景的同时也对会话参与者的地域背景有所考量。徐烈炯和刘丹青(2007:30)提到,吴语方言中的话题结构比普通话中的话题结构形式更为丰富,提顿词也更多样,因此他们的书中采用的多是吴语的语料。但是,既然本书关注的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话题结构,有必要对南北方的人群做同样的观察与描写,因此在挑选语料时尽量做到南北兼顾。第三,在挑选会话语料的过程中也考虑到了不同语体对语言形式产生的影响。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在语言形式的体现上会有所区别。虽然本书对话题结构的语体倾向性并不做深入研究,但在挑选语料时希望能够综合偏正式以及偏非正式场合的会话,希望借此对话题结构做更为全面的观察。
综合考虑以上所提及的几个挑选原则,本书所选的会话语料一共包括11辑电视访谈(有的为同一节目的上、下集),来自6档不同的访谈节目,平均每集约42分钟,共约470分钟,其中除了访谈会话之外,也包括节目中间插播的旁白及话外音。笔者对会话语料进行了转写,转写后的文字语料共计约147 532字。具体情况见表1.1。
表1.1 语料详细信息
注:时长以及文字数为约数,非精确计数
本书对语料的选择尽可能地顾及了前文所述的几方面考虑因素,即对语料的题材、参与者的背景以及语料的语体方面都能有所兼顾。表1.1所列的访谈语料中,除了U6(金牌工人)、U7(师者于丹1)以及U8(师者于丹2)为两人谈话之外,其他节目均有多人参与谈话。这11辑电视访谈语料涉及的题材较为广泛,有谈论长征精神的(U1),有同性恋题材(U2与U3),有生活题材(U4、U5和U11),还有学术交流题材(U9和U10)等。11辑访谈节目中,就节目形式、访谈对象以及访谈题材等方面而言,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面对面》以及《对话》节目较为正式,相较之下其他4档节目为偏非正式的访谈节目。同时,11辑会话语料中的访谈对象包括记者(U1)、演员(U4和U5)、学者(U7、U8和U9)、工人(U6)、学生(U10)、普通人(U2、U3和U11)等,行业背景各异,教育水平也有所不同。此外,从地域上来看,参与访谈的会话者南方人北方人都有。由这些访谈会话构成的语料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书对语料选择在多样性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