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信息切分

3.1.1 信息切分

国外对信息结构的研究较为成熟,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源于布拉格学派,之后得到了Halliday等学者的推动。Halliday(1967)认为,语言的信息结构是将交际行为组织成信息块,即信息单位的序列,并确定各信息块中各成分在话语推进过程中的值。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话语信息的动态组织方式。Prince(1985)认为说话人对话语进行组织,通常会照顾到听话人在想什么以及想要了解什么,使想要传达的信息结构符合听话人的期待。学者们对信息结构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如Van Dijk和Kintsch(1980)的宏观结构理论、Gee(1999)的语调切分理论等。综合不同的观点与论断,大家形成的共同观点是信息结构对于语句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语序排列、语义理解以及韵律特征等各方面。(Erteschik-Shir,2007;López,2009;Pan,2016)例如,信息结构会决定小句的重读与轻读的位置,也会影响语法成分所处的位置或复杂结构表征的形成。信息结构对语序产生影响而形成的语言结构就包括话题结构。

“信息结构”这一术语涵盖的概念多而杂,但是这些概念基本都会联系到信息的切分。国内外学者对某些语言结构的信息结构进行考察时,通常会将其负载的信息进行切分,较为常见的是将信息笼统地分为两大类,即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与新信息(new information),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术语表达相似的概念,如旧信息/新信息、知晓信息/新信息、预设/焦点等。这样的区分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在句法分析与话语分析领域,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研究与论述。将信息状态与话题结构相关联,话题结构的信息结构可以理解为:话题部分表达已知信息,述题部分表达新信息。

但是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例如Prince(1981)与Chafe(1976,1994)就对已知/新信息分析法提出疑问进而进行修正。Prince(1981)提出在实际的语言学分析中,这样的已知/新信息两分法并不实用。首先,各学者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所下的定义都各有不同,无法在实际意义上达成一致。如Kuno(1978)与Halliday(1967)对已知(旧)/新信息的定义就有很大区别。Kuno(1978)依照信息在话语中可否回溯(recoverable)来定义旧/新信息。Halliday(1967:242)则是依据话语的声调特征进行定义,并提出在无标记的语句结构中已知信息先于新信息,已知信息与新信息之间以声调群为区分,而声调群则遵循“尾重原则”,即新信息位于声调群的尾部。

其次,已知信息与新信息这样的两分法也并不符合话语实际。Prince(1981)指出,当话语中引入一个实体时,如果这一实体负载新信息,事实上也可以分为两类:话语中原先没有而此时新添的信息,以及听话人原先已有了解但在此前未提及的信息。同理,即便是新添信息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做区分。因此,已知/新信息两分是粗糙的框架,并不能反映话语中不同的信息类别。Prince(1981)对话语中信息的具体分类笔者将在之后的小节介绍。

Chafe(1976,1994)最突出的观点是他提出了“意识”(consciousness)的概念,并认为这在信息的处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意识”这一概念的引入,意味着对信息结构的理解不再局限在语言本身,信息结构与人的认知能力相关。Chafe(1976:30)所关心的是人们“意识”到在当下语境中不存在的事物或实体的认知能力,因而他提出“意识状态”的概念并更为细致地对话语信息进行归类。基于意识中激活信息的努力值、信息的可分辨程度以及凸显程度,Chafe(1976,1994)认为人脑的意识存在三种状态:活动的、半活动的以及不活动的意识(对应于active、semi-active与inactive)。大脑的意识与话语信息结构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处理已知信息所需要的认知努力最少,处理新信息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最多。在已知信息与新信息之间有一种中间状态,为可及信息(accessible information),处理这类信息时大脑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介于上述两者之间。Chafe(1976:32)说明了信息的存在状态是瞬间状态,“已知”与“新”存在的时间是有限度的,信息状态的改变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因此,将话语进程中的信息简单地分为新旧两极并不符合大脑认知的规律。Chafe(1976,1994)的理论是对Halliday(1967)所提出的信息结构思想的很大挑战,并将语言与认知紧密联系。遗憾的是,在话语分析的实际操作中,要对每一个“瞬间”状态进行精确的辨别判断或标注显得比较困难。

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中,话题结构一直是较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话题、焦点之间的差别,以及话题结构在韵律、指称方面体现的特点,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如Fernandez-Vest和Van Valin(2016)、Leuckert(2017a,2017b)、Winkle(2015)等的研究。总结前人的研究,本研究也将探讨话题成分在话语环境中体现的信息功能,但不采用已知信息/新信息的简单区别。由于本书的研究视角为认知与语用,笔者也会将语言信息与认知状态相联系。本书将结合Gundel et al.(1993)的已知性等级理论和Prince(1981)的熟悉度量表理论,形成分析框架,从话题回指与延续等多方面来考虑话题结构在话语进程中的信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