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认知语用动因——凸显

5.1 认知语用动因——凸显

既然话题是一种语用成分而非句法成分,话题结构的建构与使用是语用现象,那么话题结构背后应该有其认知语用动因存在。Schmid(2016)主张认知体系中的输入涉及了多个不同维度的驱动,如凸显、分类等认知因素,交际意图、目标等语用因素,情感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都在话语表达中起到作用。因此,对语言结构背后的认知语用动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特征与话语功能。

Prince(1981)提出,左偏置结构的语用动因之一是为了免于将熟悉度量表中处于低端的名词短语置于主语位置。也就是说,说话人如果希望引入熟悉度差、已知性程度低的信息,因为不方便在主语位置上引入,因而会为其另行创造一个独立的信息单位引入这一信息,也就是话题部分。Chafe(1987)、Du Bois(1987)以及Lambrecht(1994)等学者都认为,从信息结构的角度考虑,小句的主语位置不适合引入新所指,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些对应的语用限制,认为这是话题结构的语用动因之一。廖秋忠(1991/1992)也认为新信息如果出现在施事主语之外的位置,有利于缓解听话人处理新信息的压力。如果说话人在话题位置引入新信息,那么在主语位置回指这一信息单位时它就是再次出现了,可以用对应已知性程度更高的表达方法。因此,话题结构的语用动因之一是简化语篇中引入新信息的过程。(Prince,1997:124)

对以上这一观点笔者持赞同的态度,在常规的小句结构中,确实更适合在宾语的位置引入新的信息,而如果说话人希望在小句起首位置引入新信息时,似乎为其提供独立的语调单位、将其设计为话题能给听话人提供更多的缓冲时间对这一信息进行理解加工。

但是,本书希望提出对以上观点的一些补充。本书认为,话题位置相较主语位置更适合为语篇引入新信息,这可以解释说话人使用话题结构引入会话中已知性程度低的信息的情况。但是,第3章的统计显示,大多数话题结构的话题信息在会话中已知性程度高,其中有将近一半的话题信息为激活信息,由语篇或情景语境激活。显然,从呈现频率上考虑,在话题位置引入新信息的话题结构远比话题已知性程度高的话题结构要低。后者更为常见,但已有文献却未对其认知语用动因加以探讨。本书认为,对于话题已知性程度高的话题结构,一个重要的语用动因是说话人对认知凸显的考虑。

凸显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考虑,凸显与人们的注意力分配有关。Chafe(1994:26-30)曾经论及人们意识的焦点,也就是注意力的中心。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注意力分配有着程度上的区别。例如,观看同一场戏剧表演的两名观众很有可能会因观赏角度不同而注意到不同的细节。在任何事物中都会有些特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引起关注,或者换而言之,这些特征强化了该事物的认知凸显程度。(Croft&Cruse,2006:47)

在会话进程中,由于话语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加入当前会话,这些信息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会话参与者的注意力。当说话人意欲将注意力导向某一曾经可及的实体,使其成为接下来的话语中心时,其他信息的存在可能会形成竞争或干扰。说话人如果希望在发出话语时自己的表述对象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成为对方意识的焦点,就有可能用某种方式加强表述对象的凸显程度。这样一来,听话人能够较为明确地接收到信息,理解被凸显的实体就是接下来说话人的表述对象,为之后的话语内容提供信息的索引,成为后续话语的起点。

认知语言学中,有两组与凸显有关的概念,一组是基体/侧面,另一组是图形/背景。一个语言表达式激活的图式为基体(base),在基体中某一次结构得到凸显,成为注意焦点,即侧面(profile)。(Langacker,1986)因此,基体/侧面是针对一个表达式的不同组成部分而言的。同样,认知心理过程中,图形/背景的区分也是最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认知主体在对事物进行感知时,图形的结构清晰,容易感知识别,而背景则细节模糊,只起到衬托的作用。将两者相结合,背景能使图形得到凸显,而图形则成为感知的对象。图形/背景的表达与确认也由会话参与者的注意力分布决定。

在认知过程中,可以有多种语言的或者非语言的手段将会话中的某信息凸显为图形。例如,在话语中对某信息进行重复或重读有可能是将其凸显为图形的有效方式。此外,在对某信息进行表达时,某些身态手势的配合也有可能将它凸显为图形。话题结构在结构上的特征非常适合说话人进行认知凸显的处理,话题部分得到凸显,成为明确的表述对象以及后续话语的起点。本书认为可以从话题结构的语言表现来反证认知凸显这一动因的存在,具体来讲,笔者大致上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为话题结构对话题信息的凸显方式:信息强度与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