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话题信息认知状态分布总况
根据上述思路,笔者对语料中的话题结构的信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如前文所述,有一部分话题结构小句的话题部分是谓词成分,这样的情况一共有64个小句及2个话题链句子,占了包括话题链在内的所有话题结构的9.3%,在进行统计时,笔者将它们排除在外,仅对剩余的90.7%的由代词、名词短语、“的”字短语等名词性成分担当话题的话题结构及话题链进行统计。
除去谓词成分做话题的话题结构以及话题链,语料中共640个话题结构小句与话题链句子,其中包括301个话题化结构小句、123个左偏置结构小句、154个汉语式话题结构小句以及62个话题链句子。笔者综合已知性等级及信息来源对话题的信息认知状态进行了归类,以信息活跃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共309例话题为激活的信息,是五个类别中占比例最高的类型,熟悉的信息共44例,可唯一识别的信息占76例,有指的信息共计137例,话题为类指的信息共计74例。图3.4是各类别所占的百分比。
图3.4 话题信息认知状态分布总况
注:因在小数点后二位进行了四舍五入,所有部分比例相加之和为100.1%
已知性等级中的前四种信息认知状态为已知性程度较高的状态,包括焦点的、激活的、熟悉的以及可唯一识别的信息状态。上文曾论述过,焦点的信息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它不会出现在话题位置成为话题,笔者的统计中也没有这样的个例。从统计结果来看,总体而言,现代汉语话题结构的话题信息状态已知性程度较高,激活状态的话题接近所有话题的一半,如果将激活的、熟悉的以及可唯一识别的三类信息综合在一起,则占了所有话题的67.0%。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多数学者习惯用有定、无定、有指、无指等类别来划分名词性成分的指称义,因此笔者也尝试将上述统计结果与这些指称义做对应的观察。根据陈平(1987a)的观点,激活的、熟悉的、可唯一识别的以及有指的都属于有定的信息,那么有定的信息在本书的话题结构小句语料中占了非常高的比例,达88.4%。
类指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也可称为通指,刘丹青(2002)认为,在指称系统中,类指名词成分似乎不是与其他指称义如有定、无定、有指、无指等在同一个标准下划分出来的,有时与其他指称义有交叉,与全量、无指、有定等都有纠葛。但是,Li和Thompson(1975)认为句首的名词必须解释为是有定的,即便在形式上是通指的也应该解释为有定信息。此外,如在第2章中介绍的,Li和Thompson(1976)、曹逢甫(1996,2005)以及屈承熹(2006)都对话题的有定性特征进行了阐述,前两者认为话题总是有定的,后者则认为话题或者是有指的,或者是特指的,而有指或特指也都是有定的。但是,本书的语料中有11.6%的话题结构中的话题信息状态为类指的,难以全部归类为有定信息。Givon提出在话题位置上的名词性成分可以是有定的,也可以是通指的。(转引自LaPolla,1995)张伯江和方梅(1996)以及刘丹青(2002)也都提到了类指成分做话题的情况,并列举了类指成分做话题的几种不同情况。
比较前人的这两种不同观点,笔者在语料中统计的情况与Givon(LaPolla,1995)、张伯江和方梅(1996)以及刘丹青(2002)的观点更为接近。语料中88.4%的话题都是有定的,剩余的11.6%的话题所指为类指的。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话题所指尽管在形式上是类指的,但是也表达出了强烈的有定倾向。
如上文所述,笔者对话题的信息认知状态进行判断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已知性等级,二是熟悉度量表。前者按照指称形式进行分类,而后者则兼顾了话语上下文以及情景语境。在综合考虑了话题指称形式以及语境信息之后,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类指信息在小句的话题位置往往存在着有定的倾向。我们可以来看例23:
(例23)
<sp1>:当时..那位外国专家.他这个面子上有没有一点下不来台的感觉?
→<sp2>:我觉得A做技术的人他.他没有他没有,他倒是一直没有。但是从..从就说人表情上来看的话确实还有那么点愧疚的..感觉啊。
<sp1>:当时工友们的.什么样的情绪?
<sp2>:当时我们那帮工友就.真是想..一雀跃.就是像一.就是一哄而起雀跃的高兴的,就是那种感觉。
<sp1>: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觉?
→<sp2>:因为就是觉得..B一个外国产品,在咱们中国工人手里就给降服了。它当时出那个故障当时.谁都.不敢想象咱们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sp1>:为什么不能想象..C外国的产品,中国工人解决不了?谁有这种想法?
→<sp2>:就是我们的工友那么想嗯。D外国的专家.外国的设备,你怎么能..就是说咱们中国一个技师..技术工人里边成长出来一个技师能把人家外国人问题能解决了吗?
(U6)
例23取自会话语料U6。在这段会话的上文,说话人sp1与sp2谈论了2002年施工时sp2发现一个法国产品出差错的事情。在例23截取的这一语段中,箭头标识的话轮中有四个话题结构小句。假如不了解先前话语的内容,根据A、B、C、D四个小句句首话题的形式,它们都是类指的信息。但是,当我们结合先前话语所提供的语境,我们会发现A小句中的话题“做技术的人”较明确地指向上文提到的那位外国专家,B小句中的话题“一个外国产品”虽然带着无定标记“一个”,但联系上文听话人也能明确地将其识解为施工当时sp2解决的那件产品,因而这两个类指的话题的有定倾向极强。在C小句中的话题“外国的产品”以及D小句中的话题“外国的专家外国的设备”仍然是类指的信息,但由于有话语语境的支撑,指称信息的有定倾向要比这两个句子在孤立状态下要更强。关于名词性成分所指的有定倾向,陈平曾经提出过“非定”(indeterminate)的概念,他认为非定的名词性成分所指的语用地位,听话人是根据句法或话语环境来确定该名词性成分到底是有定的还是无定的。(转引自LaPolla,1995)话语环境提供的信息是判断名词性成分指称义的重要依据。此外,陈平(1987a)还提出名词成分前的修饰成分越多,有定的倾向就越强。根据这些观点,我们又梳理了语料中类指的话题,在参考了会话语境以及话题本身提供信息的复杂程度之后,认为77句类指的小句及话题链的话题中,至少有48个话题可以认为是有定倾向很强的成分。
以上的分析再一次说明,将已知性等级与熟悉度量表相结合进行评估非常必要。缺少语境信息的支撑而仅依赖指称形式,无法对指称信息状态做更深入细致的甄别。本书的统计结果不像Li和Thompson(1976)及曹逢甫(1996,2005)等认为话题一定是有定的那么绝对。从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印证Li和Thompson(1976)以及刘丹青(2002)等学者认为名词性短语的位置影响指称义的观点。在话题位置上,名词性成分的指称包括有定的和类指的两种状态,而类指成分也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有定倾向,有定信息则可以进而细分为更多细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