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相关研究
上一章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对话题结构的特征进行刻画,除此之外,对话题结构的话语功能进行整理也是本书的研究目标之一。很多学者在对英语中的话题结构进行研究时,主要关注的都是前置的话题成分与前后话语之间的联系,使用的是“指称连贯”的视角。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Givón(1993)的研究。Givón(1993:204)提出了衡量指称距离的方式,用计算话题与前文所指实体之间的距离的方法来测算话题指称的可及程度。同时,他还通过计算话题在随后的话语中出现的次数来判断话题在话语中的重要程度。后来有不少研究者都效仿Givón的方法,比如Geluykens(1992)、Gregory和Michaelis(2001)等。这些研究有些共同的发现,例如,他们都从各自的语料中发现,大多数左偏置结构的话题部分是话语中的新信息,因此他们的结论是这类结构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引入所指,或称确立议题;与此不同的是,话题化结构的话题部分大多是话语中已给的信息,并且话题信息在之后的话语中不延续,因而话题化结构不具备左偏置结构的确立话题的功能。(Geluykens,1993;Gregory&Michaelis,2001)对于那些话题部分并非新信息的左偏置结构,Geluykens(1992:153)认为它们也同样是为了强调话题,将话题凸显,因而与确立议题的左偏置结构具有相似的作用。
然而,这样的观察是不全面的。Lambrecht(1994:183)认为对于那些句首话题已经处于活跃状态的左偏置结构,它们的功能在于将会话参与者的关注点从先前的内容转移到其他同处于活跃状态的内容上来,他还认为代词处于话题位置的左偏置结构常常具有对比功能。
以上介绍的几位学者在研究话题结构的功能时,都是从话题的指称信息状态出发进行探讨,实际上这与上一章的阐述较为接近,并没有真正关注话题结构在话语内容及结构等方面体现的功能。本章将更多地从话语的结构与内容出发,从语用的角度来探讨话题结构的话语功能。首先介绍在这方面较有影响力的Prince(1997)的研究以及Netz和Kuzar(2007)的研究。